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筹)冠名揭牌仪式11月29日举行。
副市长沈晓明为医院冠名揭牌并指出,发展康复医学是缓解“看病难”问题、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是上海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紧要任务。市第一康复医院(筹)冠名揭牌,是本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康复医疗发展的重要体现。市有关部门要在全市总体框架内对康复医疗进一步加大投入,制定针对性政策,全力支持上海康复医疗事业发展。希望市第一康复医院(筹)在筹建期间,扎实推进医院转型,转变内部运行机制和考核方式,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医务人员知识结构转变;要扎实推进内涵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要扎实推进与三级医院和相关学科的合作,积极探索康复医学专科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内的运行模式,认真学习国际康复医学界好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机制。
区委副书记、区长金兴明,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中国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王玉致辞。副区长吴乾渝主持仪式。仪式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魏伟明、区政协主席马效华、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谢建群等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实习基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浦康复中心、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康复医学专业)揭牌,展示市第一康复医院(筹)LOGO,并向首席专家和特邀专家颁发聘书。仪式上,市第一康复医院(筹)还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Olivia康复中心签订了人才培训合作框架协议。
在揭牌仪式上,一位来自瑞典的客人拉斯特先生受到与会者的关注:这位6岁时因车祸致残的残奥会1500米冠军,坐在轮椅上向大家展示高质量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告诉人们即使是残疾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徐建光在听了拉斯特的介绍后表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筹)的职责,也是要将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提供给全市患者,让大家有高品质生活,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前身是杨浦区老年医院。该院一直致力于发展康复医疗。2002年开始,医院成立康复医学学科,2004年与华山医院康复科合作,成立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杨浦康复分中心”,同年又与杨浦区残联合作,成立“杨浦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十年来,该院康复学科不断发展壮大,规模由小变大,内涵质量由弱变强,如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现有康复医护人员63名,其中康复医师11名,康复治疗师26名以及护士26名。
徐建光表示,完整的医疗体系应该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日益成为紧缺的资源。为了使我市大量病人得到有效医治,最大限度恢复生理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市卫生局正在推动更多的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从而充分发挥康复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医疗资源整体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筹)的诞生,是我市优化医疗资源,发展康复医学,实现医院功能转型的重要步骤。
该院院长吴晓童介绍,医院将用3年时间,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医院的软硬实力,为全市患者提供优质康复医疗服务。
原老年医院偏重于慢性病、多发病的治疗,3年内将逐步转型以康复为主,建立起完整的康复体系,如骨科将形成疼痛、脊髓损伤、骨关节康复等3个亚专科,内科建老年康复、神经疾病和心肺疾病康复等亚专科,以及儿童康复、视听康复等。
“比起基础设施建设,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显得更为紧迫。”吴晓童说。该院现有400张治疗床位,3年内其中300张将转为康复床位,按国际标准,300张床位应配备康复医师60人、康复治疗师120人,目前医院分别仅有11人和26人。医院为此将深化与华山等大医院的合作,加快培训并引进人才,尽快补上缺口。■毛信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