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场镇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东北部,镇域面积9.5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6.78万,其中户籍人口10.88万,外来人口3.95万,现有居委会43个,住宅小区112个。全镇有9个党委、43个党总支、297个党支部,9269名党员。
镇域呈现“三个多”的特点。一是院校多,文教卫生设施齐全,有长海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医疗机构和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同济中学、杨浦小学、延吉幼儿园等18家大中小学校、幼儿园。二是部队多,团级以上部队12家,其中军级1家,师级1家,是市“双拥”模范镇8连冠。三是历史保护建筑多,文化积淀深厚,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旧市政府大楼、图书馆、博物馆、飞机楼和国立音专等一批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坐落在镇域内。近年来,五角场镇荣获国际安全社区、国家卫生镇、全国“百县千乡万村”无邪教示范社区、上海市文明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点面结合增强居民安全感
什么是“群众最需要的事”?五角场镇党委书记倪来娣表示,群众需求是基层政府最关注、最关切的事情,只有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准确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做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为了贴合群众需求,五角场镇努力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听取群众意见,每年的实事项目建设之前,会通过公示的形式,自下而上充分征询群众意见。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和镇域实际,每年开展4到5项社区调研,以调研的成果不断修正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三是注重发挥“两代表”作用。五角场镇作为一个镇,在体制上与街道有所区别,有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街道注重发挥好代表作用,组织代表视察、倾听民情民意。每年召开党代会和人代会,通过意见建议的形式来反映社情民意,从而把握好群众需求的关键。
社区安全问题就是居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倪来娣说,安全问题始终是五角场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五角场镇把保障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镇域安全管理,做到点和面的结合。
所谓点,就是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由于历史原因,五角场镇辖区内有2个散居地,一个是闸殷村,一个是虬江地区(马棚),这两个地区存在诸如违法建筑、私拉电线、违规使用液化气钢瓶、大量人群聚集群租等安全问题,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隐患。今年来,五角场镇根据区委“补短板”的要求,在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对这两个地区开展了集中整治,拆除违法建筑6万余平方米,收缴钢瓶600余只,劝退散居地群众2000余人,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接下来,我们还要在业态调整上下功夫,在长效常态上下功夫,确保整治成效的巩固和延续”。
所谓面,就是对安全监管实现全覆盖。五角场镇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对有条件的小区进行技防设施建设,包括监控探头、电子围栏等,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社区居住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全方位推进精准服务满足不同居民文化需求
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五角场镇在如何提升服务品质、提高精准度方面实施了多项有效举措。倪来娣介绍说,五角场镇把精准服务看作一个立体的体系,从广度、深度和差异度三方面来推进。
首先是广度,五角场镇作为杨浦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镇,那么大的面积、那么多的人口,如何尽可能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先考虑的就是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原本我们镇只有1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在镇的偏北面,公共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南边的群众办事不方便,有一定反响。去年我们在镇域南片(沙岗路)新建了一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延伸点,同步受理、同步响应、同步服务,实际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今年我们还将新建4个社区睦邻中心、6个社区党建服务分中心,使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其次是深度,就是尽可能挖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潜力。“我们发挥区域化党建以及社区自治和共治平台作用,依托辖区成员单位资源开展社区服务。共建的项目已经从2013年的80余项增加到今年的171项,项目的落地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最后是差异度,就是“因地制宜、问题导向”,把握好不同人群之间的需求差异。例如老年群体,更多关注的是健康,五角场镇结合老年宜居社区创建,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护、日间照料、助医助餐等有品质的健康服务;弱势群体,更多关注改善生活质量,我们从托底保障的角度来提供帮助。而党员群体,更多关注组织上的归属感,五角场镇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采取普遍走访慰问、定期开展活动的方式,提高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同时,还有不同小区之间的差异,例如商品房小区,我们更多的是从提升社区品质的角度来考量。而售后房小区和散居地,则更多地把目光和财力聚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使提供的服务能因地制宜、点准穴位。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居民对身边文化领域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倪来娣表示,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需求也不同,为此五角场镇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活动圈,尽量使居民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能够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服务。目前,镇主要的文化平台包括3个文化中心,老年学校、图书馆、百姓健身房、百姓大舞台、社区创新屋等,提供学习、阅读、健身、科普等各类文化服务,社区内还有各类文化团队93支,健身点88个,能基本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关注五角场镇微信平台,第一时间获取文化活动信息,共同参与到五角场镇的文化建设中来。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建设现代宜居社区
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渐进性的过程。自2011年起,五角场镇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提出了“宜居社区”的理念,目标就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五角场镇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宜居社区,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等‘城市病’逐一出现,人们对‘宜居’梦想的追求越来越迫切。所以我们提出建设宜居社区的目的,就是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定位就在于‘做基层政府能够做的事、做得好的事’。”倪来娣说。
建设宜居社区必须有一个标准。五角场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形成了社区空间、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信息化、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文体、社区文明共9大方面112项的《现代宜居社区建设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五角场镇把握了“四个原则”,一是可控性,就是我们在职能范围之内能够去做的。二是代表性,能够体现社区治理程度的。三是实际性,能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和可测的。四是前瞻性。部分指标在文明社区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提升。
5年来,在全镇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宜居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10月,五角场镇委托第三方“零点”调查公司,经过随机访问、问卷调查、实地查看、资料查阅、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宜居社区建设五年来的总体成效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五角场镇现代宜居社区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3.91%,取得了预期成效。“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指标体系不定期进行动态性调整,使之更加贴合群众的需求、符合新形势的需要,通过精准化的服务和施策,让居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
对于接下来的五年,五角场镇将主要围绕“重心下移”四个字来开展工作。“今年五角场镇取消了招商引资职能,使我们能够腾开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当中去。”倪来娣说,实现“重心下移”的目标就是“三个进一步”。第一,进一步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完善以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每年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投入民生保障的比例不低于60%,比目前的比例要提高5个百分点。第二,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以市容环境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五违四必”,加大“四大顽症”治理力度,营造安定、整洁、有序的社区环境。市、区级平安小区的创建率达到95%以上。第三,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基本形成适应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区级文明小区的创建率达到85%以上。■刘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