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称“同臣环保”)作为环保行业的科技创新性企业,源于同济,创于园区,虽背靠同济这座科研“大山”,但人才、技术向中小科技型企业输送的途径却没有打开。2012年后,公司入驻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寻找到挖掘同济丰富科研“宝藏”的重要抓手,先后引进3位博士后,为企业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博士后助企业技术落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量污染物入河,水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这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2016年,同臣环保引进国外先进河湖生态治理技术——定向培养本土硅藻水体修复技术,外来的技术在国内难免“水土不服”,为加快技术落地,公司通过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平台,与同济大学环境生态方向博士后杨博士成功对接,申请2017年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共同研究该项技术的应用方法,并获得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专项资助。
据杨博士介绍,存在于水体中的硅藻具有消耗水中的氮磷成分,释放大量氧气,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等作用,是维系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同时硅藻还可作为鱼虾的饵料,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硅藻种类多、数量大,因而被称为海洋的“草原”,而黑臭水体中的硅藻数量则会急剧减少。定向培养本土硅藻水体修复技术就是通过增强水体中本土硅藻与其他藻种的种间竞争能力,使其大量繁殖,发挥硅藻的神奇“功效”,同时也会抑制其他会发生“水华”的藻种,使水体重新焕发生机。
在项目成功立项后,公司计划将新技术应用到和平公园水体修复中,杨博士经常随公司负责人员实地考察水体,定期取样试验,寻找培育本土硅藻的办法。在研究过程中,恰逢6、7月份,天气炎热湿润,极其适宜各种藻类生长,蓝藻等其他藻类产生的污染物导致水体修复效果反复,如何针对性地培育本土硅藻是核心突破点。
整个项目运行期间,杨博士就方案的制定进行了合理把控,并充分利用自己所在学院拥有的实验室及专家资源,弥补企业的科研短板,并在后期进行了精准的数据整理分析。“我们首先要检测黑臭水体里的硅藻含量,取水样放置在培养箱内,同时加入适量药剂,严格按照一定的时间、温度繁殖硅藻,最后将繁育好的硅藻放回水体,之后再进行定期检测,直至水体恢复。”杨博士说,“我们在和平公园的治理效果很不错,湖面浮萍都已经消失,水中氮磷含量也大幅下降。”
谈及参与同臣环保科研项目的初衷,杨博士说:“现在我国的生态环境较差,参与环保技术的研发,是为了发挥自己所长,既能让环境有所改善,也可以帮助自己在专业研究上做出文章。”
人才后盾促企业成长壮大
2012年,同臣环保以项目“低能耗高效村镇分散污泥综合处理技术”为依托,成为首批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企业,随后,在2015年、2017年,同臣环保又相继申请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科研项目,共引进了3位同济博士后,强大的人才后盾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
公司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产品已应用于世界500强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等多项重大项目中,在国内绝大部分省市均已拥有实际工程案例。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司目前已申请并拥有近60项专利,并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荣誉称号。
公司负责人田建强表示,通过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公司整合了高校、企业与创新实践基地间的优势资源,各方按照相关合作协议,共育共享高端人才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田建强说:“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同臣环保带来了多方面的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解决了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项目研发问题,而且通过与博士后的合作,为公司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也更明确了公司产品技术的研发方向和思路。”
此外,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附加优势也不少,田建强列举道:“基地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博士后的研发资源,更间接带来了博士后背后的研发课题组团队支撑和科研平台支持,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研发场地、仪器设备等研发资源;基地的建设,无形中也提升了公司形象,体现了公司研发能力,更容易获得客户认可,因此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未来,同臣环保将继续借助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一平台,与高校博士后开展研发合作,保持公司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和市场地位的领先优势,将公司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污泥处理与水过滤处理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高科技环保企业。
V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