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日记大情怀

2020年09月30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19/11/28

四平路街道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的“民情日记”记载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当初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区情况和居民需求而设立的,全体居委干部人手一册,随时记录居民的意见与诉求,如今已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帮居民排忧解难,解决社区治理实际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民情日记”不但记录下为民办实事的点点滴滴,诠释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更建起一条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的通道,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情谊,增强了居委干部的自我约束力,受到居民的普遍好评。

十年如一日,民情日记折射的是居委干部们的似海深情

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下辖7个小区,常住居民6000余人,各小区房型混杂,有商品房、售后公房、租赁房等,周边又紧邻紫荆广场、新华医院、假日百货,情况复杂。

厚厚的民情日记里记满了“一地鸡毛”之事,字里行间折射出了居委干部们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民服务的似海深情。

“居民反映玻璃窗坏了。”民情日记上记录着这样一条事项。由于该居民是独居老人,无法自行维修,而窗户就挨着社区主路,如遇大风刮落,不是砸到人便是砸中车,老人终日提心吊胆,睡不好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华得知此事,即刻联系物业前往现场勘察,一番协商后,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老人笑着舒了口气:“终于能睡个好觉喽!”这样的事儿在日记中随处可见。

通过“民情日记”,居民区处理了不少“疑难杂问”,例如,先后推进了凤凰大楼业委会的成立,实现了独居老人的微心愿,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上门检查煤气安全等,于细微处可见真情。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华、居委会主任胡毓勤等上门看望卧床老人

寒来暑往,居民的“呼声”就是社区治理的“哨声”,“民情日记”早已不只是一项工作,它已然成为一种责任。

“民情日记”如同一本“百科全书”,有协商会议记录,也有小区自治建议等居民区遇到的琐碎工作,但更多的是居民们的“呼声”:漏水、管道堵塞、乱扔垃圾,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大小事项都一一记录在册。

寒来暑往,居民的“呼声”就是居委干部们前进的动力,是社区治理的“哨声”,是开展行动的号令,“民情日记”早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它已融入血肉,成为了一种责任。

今年10月16日,离退休老干部朱明娥不幸逝世,书记与主任当天带着花圈上门哀悼,表达对老同志逝世的哀思。

10月20日,有病危居民因家庭矛盾被送至居委会,一时间,其兄、其妻、其子弃之不顾。为不耽误病情,胡主任自掏腰包垫付了第一笔治疗费,随后住院期间,书记、主任积极帮助其协调家庭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一家团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民情日记”让繁琐之事变得有章有法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社区工作繁杂,有时事情一多难免出现疏漏。“民情日记”正是以“记”为手段,以“办”为目的而形成的,写时费时费力,却“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了它,繁琐之事都变得有章有法;有了它,就能时刻“紧盯”居民最关心的事;有了它,一大批关乎百姓冷暖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小小的“民情日记”,沉甸甸的,承载着居委对居民的真情;满盈盈的,盛满了干群一家亲的深情厚谊,让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成为温暖的“家”。

发动社区群众巡游小区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的成果

随着社会发展,新问题、新矛盾随之产生,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民情日记”将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新机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为民服务理念,以一颗真诚对待百姓的心,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件件、一桩桩做好、做细、做实,让“民情日记”真正得民心、暖民生,提升社区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