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神奇的音乐盒,将刻有不同图案的卡片插入,就会有与该图案相对应的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响起,帮助都市人放松身心;那是一个立体互动的迷宫,通过手机屏幕操控,迷宫的方块就会前后左右起伏旋转,又组合成全新的迷宫;还有一只多功能闹钟,不仅告知你时间,还能根据气温变化自动翻到相应的图片,告诉你该穿什么衣服……别以为这是软件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作品,它们均出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大一学生之手。面向刚入学的大一全体新生开设《开源硬件与编程》课程,这在全国高校设计学院中属首创之举。
不仅会设计,还会写代码、懂编程,这样新型的设计创意人才,正在同济校园里萌芽生长。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经济在变化,对设计的需求也在变化。设计,必须且正在被重新认识、定义,全球设计正经历着一场由designdoing向designthinking延伸的革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说,为此,同济大学设计教育改革正在着力于对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培养,希望毕业生能进入到各行各业,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引擎”,真正实现“设计驱动创新”。
改革课程体系,打造立体“T”型创新设计人才
不久前,一项名为“Folloo”的智能跟随模块项目,通过形状识别、精准锁定等技术实现物品对人的“跟随”,受到孵化器公司———启迪之星关注,将在该公司进行孵化。项目负责人为设计创意学院大三学生唐诗宇佳。
一说起“设计”,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椅子、花瓶,是一个个具体有型的造型、物体。
“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还仅仅停留在做个造型设计,如何能‘驱动创新’、引领新经济?”娄永琪说,“设计要创造更高价值。新型设计人才要有开放、整体的设计观,要时时想到自己的设计在产业链中、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对它进行商业管理及品牌战略,从而成为能真正驱动创新的设计人才。”
的确,设计贡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对设计创意类大学生的设计知识的结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T”型人才,是设计创意学院提出的一个新型人才培养的形象的说法,其内涵是指“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垂直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能力”的“水平能力”。
经学院上下反复讨论、国内外专家咨询,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诞生:注重课程的前瞻、交叉融合,创新思维、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主干课程模块化、密集授课,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探究……《开源硬件与编程》这门课程为学院大一新生的必修课,“我们不仅是教会学生新技术,而是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已有的基于物理世界的思维定势,激发他们在数字网络时代不断探索新的创新手段的兴趣和能力。”娄永琪说。学院也成为全国首个将“开源设计”课程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设计学院。
依托社区对接企业,“产学研”可感可触
同济新村围墙上一幅幅画作,主角都是社区里普普通通的从业者,包括菜场卖菜多年的大妈;窨井盖上涂鸦,变电箱上作画;往路边大树上挂起一枚“超级月亮”……漫步彰武路、阜新路,一处处“微创意”让人眼前一亮,这是设计创意学院学生团队携手杨浦区四平路社区居民,为街道公共空间创新营造所完成的数十处设计创意。
阜新路281号,设计创意学院就坐落于此,与社区零距离。这里,有中国第一个开放创新的实验室Fablab,每周六晚创意碰撞、激荡,“创客”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保存灵感的书写隔板、可拉伸的书包架、可抽离的分享板、让座椅拼接的连接件……各显奇妙创意和人文关怀。这是设计创意学院大二学生近日为诺梵家具公司设计的“开放合作空间”设计,以促进在公共工作空间多人愉快而高效地合作。学子的创意点子有望直接融入企业的产品生产中。
“同济设计”,还曾为民族品牌“永久”自行车探索创新之路,助推民族品牌振兴;“同济设计”,联手全球二维、三维设计的领头羊欧特克公司,共建“设计创新中心”;同济“移动课堂”国际专列一路开赴俄罗斯、芬兰、德国、意大利,跨学科学子在不断移动的情境中,合作解决海尔、沃尔沃、通力电梯等一批国际名企以产品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众多课题……“同济设计”的人才培养,直面产业转型需求,直接面向可持续的未来生活,紧密对接设计产业行业,“产学研”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让‘设计思维’成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引擎,驱动创新。”娄永琪说。■童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