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展现文化标识度。《行动计划》既要落实市文件要求秉承“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也要符合杨浦实际突现“匠心打造、创新特色”。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有三部分内容
1、指导思想,概括为“一条主线”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主线精神落地杨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培育杨浦文化大融合的新动力、厚植杨浦文化大发展的新优势、构筑杨浦文化大繁荣的新格局,全面提升杨浦文化软实力。
指导思想
努力实现“城市是可以阅读的、家园是有温度的、文创是怦然心动的”美好愿景。
2、基本原则,概括为“四个坚持” :
坚持科技强区、文化兴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
坚持三区联动、创新驱动;
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3、发展目标,概括为“三大文化”
以“信仰之源”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传扬地
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理想追求、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是城市精神和人文品格的力量源泉。尊重国歌国格,重温《共产党宣言》,崇树信仰之源,擦亮红色文化地标,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城区市民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力争实现创建成功全国文明城区。
信仰之源
以“创新创业”为特质的海派文化荟萃地
海派文化集中体现在杨浦是充满激情温度的“科技驱动、崇尚改变”的企业家精神和“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创业者文化。依托“科创+文创”,努力成为孕育新兴文化最活跃、文创原创动力最持久、文化创新创业最容易成功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不含烟草),基本建成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功能区。
以“三个百年”为底蕴的江南文化涵养地
江南文化中精雕细作的工匠精神、理性务实的人文取向和勤勉专注的生活态度,是杨浦新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和精神支柱。奏响“百年大学”的书香文化、“百年工业”的匠心文化、“百年市政”的城市文化和“睦邻礼让”的家园文化新篇章,努力成为影响年轻一代的优秀文化传习高地。
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有五项任务
1、凝炼人文精神
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伟大的建党精神,深化城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睦邻礼让的城区文化精神转化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和文明素养,基本形成特色文化标识和文明形象。
2、擦亮文化品牌
实施“文化名品”工程,以人物为中心的名师名居名作工程,以地标为中心的名校名馆名街工程,以活动为中心的名节名赛名展工程,以创新为中心的名企名园名创工程,创响一批文化标识度的特色品牌。
3、腾飞文创产业
集聚发展以市政设计、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为主体的大设计产业,加快发展以游戏电竞、网络视听、影视演艺和文化装备为支撑的泛娱乐产业,培育发展以高校出版、数字出版和实体书店为基础的新出版产业,融合发展以互联网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为内涵的慧生活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繁荣文化事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践行“文化让生活更美好”,形成“杨浦故事持续精彩、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名企名角持续集聚、文化空间持续丰富、节展赛事持续提效”的繁荣局面。
5、汇聚文化英才
实施杨浦文化英才“十百千”计划,培育集聚10名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杰出文化人才,重点培养资助1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1000名公共文化骨干人员 ,成为一流文化人才的汇聚之地、成长之地、创新创业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
第三部分是专项行动
有八大行动、三十二个项目
1、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专项行动
扩展建设国歌展示馆
争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以田汉、聂耳等生平事迹和成就为题材的作品创作、展演和传播,支持出版高专科建设《聂耳》音乐剧项目教研基地;联合申通集团打造“国歌文化进地铁”四号线特色站点,建设国歌精神宣传志愿者服务基地。
保护开放陈望道旧居
建成开放《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创作、发布和展演以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为题材的优秀创作,系统展示陈望道生平和《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翻译、传播、版本及其对中国革命和革命者的巨大影响。
整理保护工人运动史迹
建立杨浦革命遗址遗迹目录,深入挖掘刘少奇、邓中夏、王孝和等革命先烈领导、参加工人运动的生平事迹,以及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旧址、英商怡和纱厂、瑞镕船厂等工人运动发生地的红色记忆,绘制红色历史资料地图,规划推广“寻找红色印记”市民导览,扫码聆听革命故事。
研究传播建党历史精神
发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上海财大等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编撰《百名党员口述百年党史》等,合作发起“红色宝藏”征集全民行动,传扬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2、筑基城区人文精神专项行动
重现展示文化名人风采
梳理杨浦名人资源,宣传名家、名师、名医、名企等形象,建设院士风采馆,助力杨浦“双创”,释放高校院所“名师讲堂”影响力,传播专业精神。
鼓励创作时代文艺作品
支持新人新作参加全国和上海市评选展演,支持高校开展“致敬大师”作品创作和巡演,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等有效嫁接,促进文化创意内容精品迭出 。
挖掘宣传时代先锋形象
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杨浦好儿女”等评选命名活动,宣传时代行业先锋人物,建设社区政工师队伍,办好思政微讲堂。
持续培树节展赛事品牌
高起点办好市级活动和国际赛事,提升以睦邻文化为特色的“市民文化节”,培树打造一批全市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和文化品牌等品牌影响力。
3、构建区域文化地标专项行动
延展提升控江路文化娱乐演艺带
联手上海大剧院改造杨浦大剧院建设“YOUNG剧场”,推进四平电影院、长白电影院等整体改造和功能提升,形成与杨浦大剧院链接辉映、功能互补的文化娱乐演艺带。
规划建设杨树浦滨江国际创新带
链接开放特色博物馆群,引进集聚重大项目,打造集“博览展示、研究教化、竞技赛事、演艺传播”等为一体、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创新地标。
匠心智造大创智创新产业型社区
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支撑,建设“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创新创业型社区,加快竣工中国第一所“没有围墙”面向社区全面开放的“复旦管院”,规划建设“益田”艺术商圈综合体,精心打造大学路时尚街区。
集聚发展环同济设计之都
服务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企业,建设“N-ICE 2035”社区未来生活的原创街区;支持举办“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打造全球“科创+文创”互动平台,建构共创型全球双创社群。
助力发展大五角场城市阅读辐射区
改建开放杨浦图书馆“最有故事”的阅读服务新地标,集聚新零售实体书店创新经营模式,支持安徒生乐园开展战略合作、系列活动和扩大馆藏,深耕公益读书品牌活动。
4、推动文创产业腾飞专项行动
聚力做强游戏电竞中心
引进培育新媒体动漫、动漫衍生品、动漫演艺等新型业态。依托上海体育学院电竞专业学科力量,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建设专业电竞场馆和特色体验馆,引进举办顶级电竞赛事。
原创做优网络文化中心
支持网络视听龙头企业发展垂直类网络视听业务,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精品内容,鼓励制作发布原创节目,推动布局创新链。
梯度做大数字出版中心
扶持做强高校专业类出版社,鼓励数字出版企业加快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支持建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打造水丰路“国家数字传媒产业基地”,促进版权交易、知识付费等服务模式发展。
培育赋能影视制作中心
落实上海电影发展促进政策,培育引进一批影视摄制服务、后期制作、投资发行企业和文化装备研发销售企业,建设开放合作的特景基地,支持投资兴办特色院线,建设五星级影院。
5、营造产业生态环境专项行动
优化集成产业政策支撑
研究出台“1+2+X”产业政策体系。
“1”即《关于加快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
“2”即制定《杨浦区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修订《杨浦文创园区管理办法》等 。
“X”即若干个产业配套措施。
提升发展文创产业园区
加快引进文创骨干产业,提高楼宇经济中文创产业的显示度和贡献力,依托“工业锈带”转化为“文创秀带”,培育新空间、提升老园区。
引进服务文化人才队伍
落实海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政策,简化外籍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永久居留证和人才签证办理程序,探索推出高端人才一卡通,吸引优秀人才在杨浦创新创业。
6、深耕睦邻文化服务专项行动
整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圈
推动完成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的创建评估和功能提升;实施“美丽家园”社区微更新和睦邻家园建设;完善“市中心城区10分钟可达”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精准配送社区文化资源
建立“百姓喜欢我配送”平台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供给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百姓艺苑”
江湾国际社区睦邻中心
群文新人新作选拔
升级发展数字在线服务
建设“杨浦文化”公众微信号和“杨浦文化云”升级版,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综合服务能级。
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广进
实施文化“六进”工程,扩大建设“艺术商圈”,选点布局建设地铁特色站点和文化角,促进“文化惠民”新消费。
宝地广场“书界”
自助服务点
文化进地铁
2018艺术进商圈
7、重塑历史文物风貌专项行动
传承百年大学书香文化
支持高校修缮名人故居,建设政肃路历史风貌街区,保护利用大学院校的文保建筑,开放校史馆、博物馆,传播 “百年大学”书香文化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
延续百年工业匠心文化
加强滨江沿线近现代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打造连续不间断的“杨树浦路工业遗存博览带”。
重树百年市政历史文化
做好“大上海计划”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建设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实施文物遗址保护管理
重点保护86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推进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二维码导览设置,促进用活文物资源。
8、焕新优秀文化遗产专项行动
创新发展非遗品牌项目
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发掘申报区、市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振兴老字号非遗品牌,建设前店后作坊“非遗一条街”,办好非遗节、元宵灯会、风筝节等活动。联合高校举办特展,支持修复技艺研究、传承和产业化。
教研传播非遗优秀技艺
促进教科研团队合作,构建少年宫、区域集团校和基地校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共同体,在现有“一校一品”基础上再建立30个传习工作室,办好暑期非遗院校。
振兴发展书画强区战略
邀请周慧珺、刘小晴等书画名人“回娘家”,建设市级青少年书画培训基地,高质量举办书画赛事节展,规划建设区级美术馆,鼓励投资运营书画展馆。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有四项措施
强化统筹协调
建立专项工作小组,调整充实文创办力量,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美育联盟,聘请资深专业人士担任杨浦文化顾问,依靠智库智囊的智力优势,拓宽格局视野、提高建设水平。
加大扶持力度
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彰显杨浦文化特色的重大工程、创作作品、节展赛事和特色项目 。
发起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放大作用,鼓励支持区域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专项资金扶持。
优化营商服务
主动对接争取市“放管服”改革先行先试,加强流程再造,优化窗口服务,切实方便企业网上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推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发挥好“政策+服务”的叠加效应,系统集成企业精准服务体系。
深化品牌宣介
要宣传杨浦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各项举措、经验和成效,宣传优秀文化项目、产品、企业和人才。对接“一带一路”,拓宽文化贸易和交流合作等渠道,提高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