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杨浦文化工作如何开局起步,又将注入哪些新活力、新元素?
日前,杨浦区社区公共文化工作会议举行,研究部署新年度文化工作,并就区域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打响杨浦“上海文化”品牌,打造让群众满意的金名片展开讨论。副区长徐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去年,杨浦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一期基本建成,“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上海共青森林音乐节”成为杨浦核心文化品牌,“春夏秋冬”系列群文活动为市民奉上了一台台精彩的文化盛宴,“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主体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模式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美的艺术佳作,“睦邻文化节”主题歌曲《邻里之间》成功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喜迎十九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全国20首名单……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杨浦的文化建设还有不少短板,大型文化设施缺乏,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和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金雪萍表示。
会上,全区12个街镇的文化工作负责人介绍了本区域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对杨浦文化工作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想法。新江湾城街道的“风筝节”、“阅读季”,长白新村街道的健康社区建设,控江路街道的社区舞蹈都已成为各自区域的招牌节目。与此同时,“睦邻文化节”、社区院团结对、“元宵行街会”等全区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让更多接地气的优质文化产品从“文化大餐”变成老百姓的“日常小菜”。
杨浦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文明”,特别是3.4公里的杨浦滨江沿线,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85处,分布着大量近代工业遗存。近期召开的十届区委五次全会指出,滨江杨浦贯通段会再向东延伸2.7公里。新年度杨浦文化工作,会进一步在这些“工业锈带”上做文章,开展工业历史遗存保护研究和建设中国近代工业博览带的研究,并引入高质量的美术、时尚、艺术展览,通过“行走杨浦”、“二维码讲杨浦故事”等活动,延续城区历史文脉,彰显城区人文底蕴,使“工业杨浦”和“人文杨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同时,结合杨浦区实际情况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推进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计划年内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开放,国歌展示馆、杨浦大剧院、四平电影院等场馆实现整体功能升级。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做到“聚焦三方面,力求三个化”,即聚焦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力求服务供给精准化,实现文化资源“三级配送、四级延伸”,着力打造“一街镇一特色”、“一居委一品味”的文化服务特色圈,在全区配置60个社区数字影院;聚焦创新区域品牌举手合作机制,力求文化产品多样化,打造以“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的市民文化节,通过广发“英雄帖”,联合街镇推出“百姓艺苑”、“浦江生活节”、“阅读好声音”等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活动;聚焦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运作,力求管理运营高效化,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继续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委托管理或项目委托模式,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运作。
会上,杨浦副区长徐建华指出,新年伊始召开这个会议很有必要,区委区政府一直很重视文化尤其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除了研究部署新年度工作任务外,也是结合“大调研”让基层单位“诉诉苦”,向基层取取经,重新审视杨浦文化工作的不足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徐建华强调,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杨浦作为拥有“三个百年”丰厚历史资源的中心城区,要在利用好资源上下功夫,把文化建设纳入杨浦“三区一基地”建设的框架中,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商旅的融合互动。要心系百姓,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图书馆法》、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法规文件的贯彻落实,聚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社区(居村)文化场所建设、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管控、文化资源配送、非遗传承保护等工作,提升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强势推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标上海文创“50条”政策措施,提升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重点领域和产业板块的发展质量,扩大“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共青森林音乐节”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形成具有杨浦特色的文化金名片。
会后,杨浦区平凉路街道一位文化工作负责人坦言:“社区文化工作虽然重要,但是很大一部分还是街镇各自为战,规模小,体系分散,通过这次的交流互动,我们能够和区里进行更好的对接,也能充分利用区一级资源为我所用,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支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