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大部署,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并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列为市县(区)“一把手工程”,多次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专题汇报,通过会议,交流经验,查找问题,破解难题。2011年,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职能科室,明确2名公务员为专职,安排了工作经费。全市五县(区)中低改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做到“四有”即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有职责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议,并深入每个项目施工现场,指导、督促中低产田地改造,全面推进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2012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奖表彰奖励,连续四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隆阳被授予三等奖表彰奖励。 2012年7月4—10日,市中低改办牵头组织对全市2011年度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通过深入现场检查、听取县(区)人民政府汇报,查阅相关改造建设项目档案资料,未发现不按规划设计施工、安全事故、资金使用等问题。市人民政府对县(区)和市直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 创新理念,强化保障。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结合 “六大战略”,“四群”教育活动等工作目标任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在思维方式上,坚持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谋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准确把握项目的目标、功能、产业定位,树立“立体开发、规模开发、特色开发”的理念,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大背景中,改变农业综合开发单打一、小而散的传统做法。在工程建设上,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选项,科学实施,科学管理。严格按照《保山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2009-2020)》和《保山市低产茶园桑园咖啡园蔗园改造规划(2011-2015)》179.78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详规,坚持集中连片、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排灌配套、大破大立的原则,围绕农业水利工程框架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规模开发上做到“三合”:一是综合,即综合运用国土、烟草、财政、水利、农业、发改等措施,对田水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2012年投资40399.15万元改造28.71万亩。二是整合,即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其聚合效应。三是结合,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实行生产与生活相结合,中低产田改造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上,向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基础条件差、历史欠账多、开发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在保障措施上,重点健全完善了市、县区、镇村各级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配套制度,不断加大地方资金配套力度,2012年市、县区两级财政配套资金983.32万元;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采取“借工还工、借钱还钱、以工折钱、以村统筹、以钱找平、召开村民大会、制定村规民约”等办法,有效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形成了争项目、要项目、做好项目的浓厚氛围。 捆绑项目,连片开发。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地。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整合资金、统一使用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制度,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变低效为高效,变低标准为高标准,变资金分散使用为集中使用,变单渠为多渠道融资,变调动一方积极性为多方积极性,拓宽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渠道,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进程。2012年整合隆阳区汉庄镇片区和潞江片区、施甸姚关镇片区、腾冲县滇滩云峰片区、龙陵县的龙新乡片区、昌宁县漭水田园温泉片区等,整合资金14721.83万元改造10.13万亩,占省年度改造计划数的49.6%。2012年度计划整合资金15092.39万元改造10.39万亩,占年度计划的42%。二是整合劳动力资源。在项目建设中,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通过分工合作,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三是当年能整合的积极整合,不能整合的跨年整合,连片推进的改造模式。腾冲县滇滩镇片区,2011年国土实施的“兴地睦边”土地整治项目,2012年整合进中低改办的以奖代补及农业部门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昌宁县柯街卡斯镇片区,由水利部门牵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分三年连续实施,整片推进,整合了发改、农业等部门资金。四是突出重点区域,打造核心示范区。每个县的重点区规划体现集中连片原则,在重点区内根据规划设计,按年度安排实施项目,使每个年度项目上下关联,连续推进。年度申报的项目就是重点项目的子项目,年度项目围绕重点项目连续开发,最终形成粮食核心产区,达到规模化改造中低产田的目标。 优化结构,发展特色。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注重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隆阳区潞江镇低产咖啡园改造示范项目、腾冲县界头镇张家营烟水配套项目和马站镇“兴地睦边”土地整治项目等建设,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依托烤烟支柱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注重结合红花油茶、烟草、茶叶、蚕桑、核桃、石斛、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我市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积累了经验、探索出了路子。 依托水源,高标准建设。坚持以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分坡耕型、缺水型、渍涝型三种类型,按照《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技建设参考标准》,分类实施。依托水源搞建设,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地力建设为基础,坚持田、水、路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按照田成方、路相通和渠相连的标准,做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不论是已建成的红云片区、丙麻片区,还是新建的项目区,都充分发挥当地水库、引水渠、坝塘、小水窑等优势,较好地解决了水源问题,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的目标。山区坡改梯工程,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坚持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土壤肥力。全市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生物农艺措施,有效进行土壤改良及地力建设,既保护了资源,又改善了环境,生态效益凸显。 强化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一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建立完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开发示范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技术标准化体系等。通过体系的建立,为中低产田地改造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发挥项目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项目动工建设时,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成立义务监督员。设立共产党员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岗,由指挥部聘请项目区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项目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员,协助指挥部和监理单位监督项目工程质量。四是制定配套政策。围绕项目建设的投入、运行、管理,制定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积极性,克服思想认识不够和体制弊端,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加快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步伐。 坚持“五个统一” ,“四个确保”。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坚持建设标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五统一”,为保障工程质量标准奠定坚实基础。在项目区的建设中,加强对资金申请、审批、分配、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和审计,严防截留、挪用、挤占、浪费项目资金等现象的发生。确保资金安排合理、到位及时、使用合法;确保干部安全,人员安全;确保工程质量,按期交付使用;确保建后管护到位,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