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镇横山村大塘子山歌会剪影
初冬之夜,明月当空,和风送爽。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龙陵县龙山镇横子山大塘子寨飘荡着祥和、欢乐的气氛,一场别开生面的“甩山歌”晚会在600多名观众翘首期盼中敲响开场锣鼓。
明月灯火交相辉映的山寨坪场上,观众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老倌老奶,有青壮年农民和少年儿童。这台由大塘子寨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组织的文艺晚会共有12个节目,2个歌舞、10个山歌独唱、对唱、表演唱,都是群众自编自唱或发掘整理的,充盈着浓浓的“泥味”。演员都是寨里的村民,年龄最大的已80岁,最小的8岁,他们携着田野稼穑的清香,怀着对小康生活的憧憬,把歌声和舞步化作激情燃烧的畅想,演绎着山寨的幸福乐章。
演员们不施粉黛,不着华装,从土地里走出,带着泥味走上舞台。中年农民许国正夫妻共同创的新版山歌对唱《党的惠农政策进农家》,以清亮的歌喉,倾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贊颂歌,男方唱道:“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民种田不缴粮;种田种地有粮补,齐心协力奔小康。”女方对道:“党的政策真正好,生疾带病有医保(新农合);年到六十政府养老(养老金),群众连连叫好。”山歌表演唱《农家日子比蜜甜》唱出了农民的心声:“北京开了十八大,农民心里乐开花;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后的日子比蜜甜……”声情并茂的表演,引起强烈的共鸣,不少观众不由自主地合着台上的旋律唱了起来。“他们的节目土得掉渣儿,但亲切真实,让人打心眼里爱看。”观众这样评价大塘子寨农民剧团。
大塘子村民小组有35户170人,近几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着力于三个文明建设,完成了“三通(水、电、路)、三改(厨、厕、厩)、三建(家、园、池)、一发展(经济)”的规划,构建起“山顶是‘绿色银行’,山腰瓜果飘香,山脚是‘鱼米之仓’的生态产业格局。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27元,在小康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富而思乐。大塘子村民自发成立了有30多名演员的业余演出队,自己出资添置了部分服装道具,县文体局配发了一套音响,修建了一个简易的文体活动场,坚持常年开展活动,带动了群众性打歌(甩山歌)热,形成了“晚晚有歌会、节日有展演”的群众文化景观。
热闹的歌场吸引了部分会唱山歌的村民到舞场一展歌喉,激发了寨里的山歌爱好者收集、发掘、整理撒落的民间“珍殊”。目前,已收集整理了100多首。
横山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它广泛流传于龙川江畔的村村寨寨,是群众喜怒哀乐的心声表达,为城乡老老少少所喜闻乐见。民间艺人和山歌爱好者根据民间格言,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自编自唱,出口成章,内容相当广泛。当地民间最为普及的山歌有情歌、劝孝歌、丧堂歌(俗称散花)、采茶歌等种类。在春秋时节,山野田间都可以听到青年男女引吭高歌,它优雅悦耳,情意绵绵,有合唱同乐的,有对唱抒情,也有互唱相恋的。情歌:属于男女之间的隐私交谊,忌家人旁听。现代人不忌旧俗,常有山歌搬上文艺舞台,这些山歌现在也被人们称为“原生态歌曲”。劝孝歌:长辈用山歌的形式劝导下辈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歌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丧堂歌:在龙陵城乡,普遍流传着老人去世后,除请道师堂祭、作道场超度亡灵外,还要道师唱丧堂歌,俗称“散花”,用这种方式追念亡者,称颂孝道,寄托哀思。采茶歌:拥有10万亩生态有机茶园的龙陵县,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横断山的皱褶里。龙陵是全国茶叶基地县,“雾锁千山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龙陵茶香酽,茶歌更醉人。流传较广的有《十二月调茶调》,主要讴歌采茶姑娘心灵手巧,对来年丰收充满希冀与热望:正月采茶是新年,采茶姑娘上茶山,茶叶长得绿茵茵,又是丰收好年景……
“以横山(大塘子)为代表的龙陵山(民)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又有异域文化浸染与渗透,具有鲜明的土著原生态。”龙山镇党委书记裴兴毕说。龙山镇擦亮横山山歌文化品牌,依托大塘子毗邻邦腊掌温泉度假区的区位优势,把横山山歌打造包装上市,使其成为景区的重要文化元素,让文化力衍生经济力,提升景区的人文品位。年内将在大塘子举办“横山山歌节”,全镇18个村、社区组队参赛,让横山山歌飞出大山,享誉中外。
每年中秋节,大塘子寨村民们都带着食品、酒水、薪柴(烧篝火用)等聚集到草皮歌场上共度佳节,在这里不但可以品尝到大塘子的小锅米酒、板栗、核桃、柿饼及各种风味小吃,还可以领略到山歌的韵味、民族歌曲的神采、现代舞的粗犷、民间舞的柔曼。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和渗透,为边地“晒场文化”点缀上了一抹新绿。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扶老携幼,聚集到坪场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村民有了消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是广场灯光一亮,打架不上;音乐一响,麻将收场。”村民杜家昆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对“甩山歌”的喜爱。村民小组长赵德育介绍:过去,牌桌、麻将桌、酒桌是不少村民闲时的选择,现如今,以“甩山歌”为展示平台的演出形式,深受村民们的欢迎,被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星光大道”,男女老少都可以歌场一展风采,过把草根明星“瘾”,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文化的热情,让很多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恢复。在大塘子,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几近绝迹,全得益于农家门前“种”文化。
中年妇女杨构英趋步登舞台,拿起麦克风,一曲《妹等阿哥好心急》的情歌轰动全场,“桔子园中等结果,针线活儿做不完;磕头(结婚)日子快到了,妹等阿哥好心急。”山溪样流淌的旋律携着逝去的似水年华,似白云般飘来,轻轻地将观众笼罩,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只见年过80的孙贵珍老奶健步登台,接过话筒朗声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老奶我有幸赶上好时代,我为乡亲献上一首自创的歌曲《荒山变金山》:“不唱山歌心里痒,唱起山歌心情爽,唱得荒山变金山,农民增收喜事连连。”看着孙老奶感情投入有板有眼地演唱,几位年迈的老倌老奶逗趣地说:“她年轻时就是寨里的‘歌头’,真是《杨家将》里的佘太君宝刀不老,跟年轻时一个样。”
月光如水,山歌飘荡。竹笛奏起来,大三弦弹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合着热烈奔放的弦笛声,百余村民融入踏歌的行列,将对新生活的赞颂化作激情飞扬的舞步,抒发着对小康生活的畅想……整个大塘子山寨浸沐在了激情飞扬的歌海里。(雷 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