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过后,龙陵县农业局副局长黄家朝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碧寨乡坡头村走访结对帮扶的4户贫困户,看看房屋是否漏雨了,农田是否冲毁了,家里是否缺粮了。杨家开家的电视机遭雷击坏了,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一台彩电,杨有押家没钱买种蜂,给他家送来了5巢(箱)中华蜜蜂……用行动兑现年初晒出的帮扶承诺。
在扶贫攻坚中,龙陵县委要求党员干部把“办公桌”搬到群众中去,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从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改起,从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让老百姓看得见、够得着那张“办公桌”。针对个别帮扶干部“走过场”“一阵风”“隔着车窗看庄稼”等问题,在县“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起网络互动平台,平台上注册省、市、县、乡帮扶干部7000余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均“一视同仁”实行实名制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管。全县1000多名干部汇同省、市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扎进基层农村,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已积极协调增收项目1130余个,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2460余件。
“多去困难家庭走动,走成亲戚,多帮他们干管用的事。”杨永兴是勐糯镇副镇长,凭着一辆摩托车、一双胶鞋、一个笔记本、一支手电“四件宝”,共结交困难农民“亲戚”60多户,覆盖全镇6个村(社区)。在他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60多户困难家庭基本情况以及眼下的“燃眉之急”。沟心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匡学龙一家4口全靠小匡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难。杨永兴给他家买了500块空心砖、12片水泥瓦、1吨水泥建盖了标准卫生猪圈,饲养了2头能繁母猪,去年出栏生猪12头,实现收入1万余元,今年到3月末,已出栏生猪7头,创收1.3万余元,生活逐渐好转了。
该县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五送四问”活动,即向贫困村和建档立卡户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围绕脱贫攻坚摘去贫困帽,问清群众想什么;围绕精准扶贫和发展特色产业,问清农民盼什么;围绕农民增收,问清干部该做什么;围绕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问清干部制约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是什么。下乡扶贫的干部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难、帮民富。
驻龙山镇核桃坪村的省接待办、大连理工大和县扶贫工作队共协调争取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780.45万元,重点发展生态石斛、中草药、中华蜜蜂等产业,引进3户龙头企业,成立了3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在林间种植石斛120亩,养殖黄山羊500余只、肉牛370多头、中华蜜蜂1300多箱(巢)。同时,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电商+职业养蜂人+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聘雇了12名养蜂能手,界定了13个养蜂点,养殖中华蜜蜂1100箱(巢),每年总收入的20%给职业养蜂人,10%留给村集体经济,70%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村164户立卡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碧寨乡天宁村的山坡上几位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正在给放养在活树上的石斛追生态肥。立卡户罗东华说:“在活树上种植石斛技术要求高,如果没有技术员跟踪指导很难保证成活率和产出效益。”
龙陵县向全县120个村、社区派驻了科技特派员,成立了以党员为主,学有专长的100多人的扶贫专家服务团,对口帮扶33个贫困村和3个民族村,分户到人,责任到人。通过现场讲课、“互联网+”教学和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提供“保姆式”服务,有效打通了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