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服务“桥头堡”建设 安全监管要先行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1/8/1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国务院于今年5月6日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把云南的“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行为。5月30日,云南省召开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7月1日至2日,保山市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暨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要求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争当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那么,作为市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其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围绕这些问题,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建设“桥头堡”,安全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保山地处滇西咽喉,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突出区位和先行优势,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政策的有效支撑,保山最大的优势仍难以充分发挥,而“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提升了保山的优势,为保山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保山市委、市政府结合区位特点,科学地提出了“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和“把保山打造成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的目标。这对安全监管部门来说,既是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保山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是安全生产状况保持持续稳定好转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与全省其他州市一样,经济社会迅速发展,GDP连续多年以 10%左右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环境、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加,全社会对安全的重视,对生命的珍视程度空前增大,期望值越来越高。但从我市工业化发展的程度看,仍然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水平低下,高危企业安全生产手段落后,安全生产现实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形成巨大反差,是当前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 与此同时,投入不足是我市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耗能、高耗材、技术含量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安全生产也进入事故多发期。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安全投入占GDP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高达3%以上。我市的投入状况与全国投入大致相当。究其原因:一是多数企业设备老化陈旧,安全技术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危险部位多、分布广,生产条件简陋,安全设施不到位,安全保障能力弱。二是投资有限,我市的煤炭企业,没有投入较大的资金增加安全设备,三分之二的设备需要淘汰,有的煤矿至今还在使用六十年代生产的风机和绞车等关键装备,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三是一些企业认为市场竞争风险远远大于安全生产的风险值,一谈到安全投入就认为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为了获取暂时的高额利润,不愿进行安全投入,设备带“病”运转,强迫员工冒险作业,从而埋下重大事故隐患。四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好,认识不到位,企业的主体责任就是企业法人对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五是企业对工人的培训不到位,只算小账不算大账,总认为出了培训费企业留不住人,就白花这笔钱了;加之宣传不够,职工安全生产技能普遍偏低。 二、建设“桥头堡”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但他同时又多次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工作。”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温家宝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科学发展问题,体现的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人本观”,更是衡量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合不合格的重要标准! (一)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安全生产可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一般看来,安全保障越稳固,则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个地方倘若事故不断,不但经济难以发展,甚至会出现滑坡、倒退现象。 1、安全生产保护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保护劳动者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因安全事故而死亡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安全事故是生命的第一大杀手,安全生产的本质就是要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以,安全生产始终是保护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解决好的问题。 2、安全生产发展生产力。一些安全经济学家认为,安全生产是一种软生产力。这种软生产力是以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素质为要素,以安全投入与安全措施为保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力。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两大效益功能。一是减损功能。据统计,事故造成的损失远比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大的多。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近2500亿,占GDP的2.5%,相当于每年投资2个三峡工程,相当于1000多万个职工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相当于近亿农民一年颗粒无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能够有效化解安全风险,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二是本质增效功能。抓安全生产,可以出经济效益。安全搞好了,广大员工才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经济发展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安全生产需要的大量投入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事故是工业化带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的惩罚”。而事故状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众多国家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经济高速发展一般难以避免,事故增加且大幅波动;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事故下降,波幅很小;人均GDP在2万美元时,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正处在事故高发期,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关键还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对安全的投入。没有经济发展作后盾,安全生产寸步难行。同样,只有保障了安全投入,才有安全效益和安全经济。 总之,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济发展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应该是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劳动者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短暂的局部的发展。 三、建设“桥头堡”,安全监管部门应做好五件事 2010年,我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83起,死亡96人,重伤28人,直接经济损失1107.68万元,未突破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各项考核控制指标,被省政府评为“优秀”等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安全发展,在推进“桥头堡”建设中,我们应深刻把握安全监管的特点规律,努力提高驾驭能力,最终造福于民。 (一)不断强化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 今年1月至6月份,我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0起,死亡42人,重伤12人,直接经济损失992.96万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较大事故较去年有所下降,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重伤人数较去年上升。尤其是龙陵县欧华公司公养河三级电站发生的“6·10”窒息事故,4名员工丧生,3名员工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血的教训告诫我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推动两个负责制落实到位:一是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省安委会已经下达了2011年的控制考核指标,市安委会已将指标分解到相关市直单位、县(区)和重点企业,落实到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头上,纳入业绩考核。二是要完善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制约机制。要与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手对企业开展安全诚信评价,建立安全诚信体系。各重点行业领域都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 (二)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加大整治打击力度 小隐患引发大事故,小问题造成大灾难,是众多事故的深刻教训。现阶段的生产安全隐患集中表现为三非(非法生产、非法建设、非法经营)、三低(质量标准低、科技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和两个不良(从业人员违章作业的不良行为、带病运行的不良设备)。要针对重点行业的重要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三)严格准入制度,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建设“桥头堡”,保山将从改革开放的末端变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窗口,将会促进保山的全面发展。在看到产业链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高风险。在项目论证、落地、建设、投产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安全关。要做到“三个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高危行业项目建设必须申请预核准、预评价并获得审查批准,解决“先上车,后买票”问题。二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解决“新项目带来新欠账”的问题。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和企业达不到安全条件的,必须停产整顿,解决“带病运行”的问题。 (四)着力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保山是一个农业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多耕地少,富余劳动力达80多万,且每年还有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1.5万人左右。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重体力劳动行业和领域。据统计,在农民工中,文盲与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占29%,高中以上仅占1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技能,已刻不容缓。当前要做好五件事情: 一是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二是进行全员上岗培训教育。企业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任职和上岗作业。三是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媒体要宣传安全生产可信可学的好典型、好经验,揭露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行为。要定期公布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四是发挥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必须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工会要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企业安全工作,依法维护自身安全健康权益。五是把安全文化落实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五)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应急管理 要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经费提取、使用政策,确保工伤保险、风险抵押金足额缴纳到位。政府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也要随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步增长,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改善安全条件。加快建立完善救援指挥机构,建设指挥平台,整合大企业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合理编制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加强演练,加强区域合作联防,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安全才能生产,安全才能发展,安全才能稳定和谐,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只要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一定会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双赢”局面!(作者系保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