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通报表彰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我市腾冲县中和镇大村文化中心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蔺斯鹰被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继年初被国家四部委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之后,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再获全国表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具有保山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保山模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受到了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多次荣膺国家级表彰奖励。 自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市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先后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促进保山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体制保障。先后合并组建了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完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劳动、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了电影放映改革、新华书店、艺术院团转企改制工作,转变企业经营模式,搞活了企业活力;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完成;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旅游、翡翠玉石文化、民间工艺等产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市委、政府确立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牢基础、壮大规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专门设立了1000万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股权投入等形式,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充分发挥保山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起“以腾冲为龙头,隆阳、龙陵为两翼,辐射带动昌宁、施甸”的产业布局,潜心挖掘保山文化亮点,精心打制保山文化名片,文化产业发展初现成效。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38亿元,占GDP比重达6.34%,是2005年6亿元的3倍多,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滇西1944》、《我的团长我的团》、《玉道》、《杨善洲》、《中国远征军》等一批以保山历史人文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影视剧拍摄呈现井喷态势,并引发了滇西抗战文化、珠宝玉石文化旅游热;先后引进大型企业,参与地方文化改革发展,打造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奥新体育城等多个文化精品项目;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把旅游同文化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旅游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带动的良性产业发展模式,文化逐步成为支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依托保山“玉石文化”优势,在市、县分别组织了翡翠玉雕大赛、黄龙玉文化周等文化活动,积极带领相关部门和玉石商户参与全国各类展会,“玉出云南”品牌魅力初显;切实抓好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储备和招商工作,如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山南亚国际文化影视城等多个重点项目,形成以项目促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整合产业发展形态,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了基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市文化事业建设也加快了前进步伐。2011年,我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试点,也是云南省唯一的试点州市。随后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保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在不断夯实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基础上,极大丰富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广大乡镇社区“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比赛、年年有演出、人人有书读、家家有电视看”欣欣向荣的画面,“文化惠民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实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