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条古老的国际大通道,即著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这条国际商道从成都出发,经滇池过洱海,渡澜沧江后汇集保山,西越高黎贡山,出境后通往“身毒”(古印度)继续经小亚细亚半岛抵达欧洲。千百年来,这条商道连起了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联通了东亚与东南亚的商品贸易、融汇了东西方文明。
千年古道通天涯,改革开放天地宽。市委、市政府站在时代前沿,坚持“跨越发展,开放为先”的理念,充分发挥保山古道节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了系列工作,使昔日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逐渐成为——
历史经验告诉深居内陆的保山人民,南方丝绸之路兴则保山兴,这条路畅通,则保山就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开放工作,保山逐步形成了祖国西南沿边开放优势。
“两纵两横一边一联”大通道从构想走向现实
首先是加大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好“通道”基础。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至今,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1亿元,年均增长31.6%。路网方面,保腾、龙瑞两条高速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5万公里。航空网方面,保山、腾冲两个机场开通航线21条,年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能源保障网方面,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212万千瓦,国家级天然气利用试验示范区建设、中缅天然气管网保山支线建设加快推进。水网方面,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0万件,解决了49.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地下综合管廊61.1公里、在建25.1公里;城镇化率提高8.2个百分点,生态宜居、活力宜业、舒适宜游的园林生态城市正在形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各项投资的基础上,保山一张“十三五”期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贯通沿边、辐射周边的“两纵两横一边一联”的高速公路网,正逐渐从构想走向现实——
“两纵两横一边一联”的“两纵”之一是G5613保(山)泸(水)高速+G5615天(保)猴(桥)高速昌宁至保山段,之二是G5615天猴高速龙陵镇安至腾冲猴桥段+保山至施甸至永德高速公路;“两横”之一即G56杭瑞高速,之二是G56复线,2016年,G56昆明至大理复线已经开工建设,线路走向在目前线路以北。随后,我市接着提出再规划建设另一条G56复线——楚(雄)保(山)高速公路,“十三五”期间争取建设保山至大理巍山段,将来向两头延伸,西出德宏,东至楚雄;“一边”指的是沿边高速公路,线路走向为泸水—腾冲—瑞丽—芒市—永德—孟连,“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芒市至孟连保山境内段;“一联”即目前正在建设的保山市东南过境绕城高速公路。
“两纵两横一边一联”高速公路网中,主要集中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有7条,即保山至泸水高速公路、昌宁至保山高速公路、腾冲至猴桥高速公路、保山至施甸并延伸至链子桥高速公路、腾冲至陇川高速公路、芒(市)孟(连)高速象达至链子桥段、保山市东南过境绕城高速公路。
这7条高速公路及连接线近500公里,投资近1000亿元。当前,7条高速公路正集中力量建设,将于2020年前后通车。届时,保山将构筑起东联滇中城市群、南下滇西南城市群、西出缅印走向南亚东南亚、北进川藏的高速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市内干线1小时交通圈。同时,一条从腾冲出境通向南亚、一条从瑞丽出境通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也将跨越高山峡谷,穿过热带丛林,跟上时代步伐,实现高速化。
“一线两园”迈出“走出去”实质性步伐
2018年7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在保山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来自南亚东南亚及其他大洲共计15个国家农业部或农业科研单位相关人员,多个国际机构代表,就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诸领域合作达成了诸多共识。
诚然,农业是保山的优势和强项,而工业则是保山最大的短板。那么,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呢?保山的回答是,千方百计实现工业跨越发展。对此,保山提出了“工业聚集化”的发展战略,以“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由各县(市、区)到保山工贸园区建设5个“园中园”。此外,还有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等工业聚集产业园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如果说,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共享“园中园”发展思路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创新之举,那么,到境外建设工业园区以延伸产业链和优化产业结构,则是我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服务云南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更大手笔。
2017年,经多方努力,保山工贸园区与缅甸大海德集团合作,到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重点发展电工电器组装、纺织品生产、日用品生产等工业,以及物流仓储等。
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位于缅甸联邦中部曼德勒省省会曼德勒市,具体位置在距曼德勒市50公里处一个叫“缪达”的地方,那里地势平坦,是缅甸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荟萃之地,有纺织、造船、食品等工业,还有刺绣、木雕、玉雕、金银首饰工艺品加工生产工厂。合作区规划用地面积1905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7.65亿元,主要建设标准厂房、仓库、产品展示中心、办公楼、生活用房及水电路、绿化等配套设施。项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面积300亩,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主要建设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配套办公及附属1.7万平方米。项目在获得国内和缅甸联邦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复后,于2017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建成4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与此同时,南丝路上通往南亚的另一个重要城市——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保山布局的另一工业园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今年5月8日,保山市政府与缅甸克钦邦政府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即将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有望年内开工建设。
由保山提出并主导实施的“一线两园”,对中缅经济合作将会形成新的示范意义。
让保山形成内外开放的先行区、试验区、创新区
广义上的“一线”即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两园”即国内保山各工业聚集产业园和布局在境外各地的各产业园。“一线两园”充分利用境内外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工业后发优势,形成新的开放优势。
在这一框架构思下,扩大保山中心城市和保山市代管腾冲市的城市规模,成为了必然的历史选择。
今年8月10日至1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率调研组到保山调研。他强调,保山市主城区要立足于努力建设成为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示范引领,重塑城乡关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两项工作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和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作出贡献。
为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立即着手,以提升保山坝人居环境为重点,带动其他坝子规划建设尤其是腾冲市的建设。到2050年前后,将保山中心城市建成一个16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与此同时,腾冲市也立即着手规划160平方公里的“一主二副”大城市,即腾冲坝子主城、曲石马站固东副城(曲马固)和猴桥口岸副城。
保山、腾冲两个各16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让保山人民过上“双城生活”成为可能。保山成为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先行区、试验区、创新区,成为祖国西南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目前,保山、腾冲两个各16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正在加紧规划。同时,各项创新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出台。市级层面,已经通过编制了一系列规划,明确了保山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工作措施。“‘51+49’混合所有制股权方式”“‘10+3’PPP融资方式”“‘5+8’标准厂房租购”“‘30+37’电价优惠”“‘5+5’购房扶持”“‘1+5’共建共享发展机制”等创新政策已经全面推进。
今年9月14日上午,市委书记赵德光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措施,创新投融资工作;要发挥融资效用,尤其要发挥好国有控股公司在融资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问题;要包装好项目,做好项目管控,规范用好诸项创新机制,为建设“开放创新之城”做贡献。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保山这颗镶嵌在祖国西南的明珠,将在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