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高度重视推进商标战略工作,将推进商标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保山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市有关部门把商标品牌培育作为促进和服务保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新商标法实施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梯次培育,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商标品牌蓬勃发展,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成效显著。
改革创新战略推动
商标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载体,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竞争已经表现商标品牌的竞争。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来看,拥有世界知名品牌的数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努力促进品牌经济的发展,对于“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商标主管机关的工商部门将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是贯彻落实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
为此,保山市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过程中,做出了不懈努力。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商标战略的政策文件,核拨专项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品牌,培育打造知名品牌。各县(市、区)政府制定完善了工作措施,积极扶持、培育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引导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创品牌,积极拓展市场和文化创意兴品牌,持续广告宣传和质量改进名品牌,积极培育品牌企业,助推知识经济,打造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工商、科技、工信、商务、农业、质监、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管理和部门协调,为我市商标战略稳步推进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坚持商标品牌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全市商标品牌工作始终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切实植根于地方经济、区域特色和产业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品牌结构,坚持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实际结果检验工作成效。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保护商标知识产权的意识,充分发挥企业在创牌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商标品牌战略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商标品牌工作,市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将商标战略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加强政策导向,完善考核机制,制定了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商标品牌发展氛围。各级工商部门大力推进,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加强服务指导,强化品牌梯次培育,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保护了企业品牌创新的积极性。
点面结合 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一所一标”“一所多标”“一人一标”工作,不断完善“三书一卡”制度,切实加强对商标注册申请的指导服务。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类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保山市商标事业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均有重大突破。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4100件,商标拥有量是7年前的10.3倍,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件,云南省著名商标93件,保山市知名商标99件。
2015年新申请注册商标832件,完成有效注册532件。2015年的商标工作实现了“一个突破、一个第一、一个高速增长”的战略发展目标。一个突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首次突破4000件大关,商标拥有量位列全省第5名。一个第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件,在全省(与红河州并列)排名第一。一个高速增长,完成有效注册商标532件,增长速度在15%以上。
在商标品牌战略过程中,我市商标行政执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工商部门认真履职,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加大保护商标专用权、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力度,努力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仅2015年,出动执法人员1020次,出动执法人员3080人次,检查经营主体7028户次,查处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31件,办结99件,案值105.11万元,罚没款69.09万元。开展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专项行动,查处各类商标侵权和“傍名牌”的行为,全年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50件,案值40万元,罚款37.38万元,没收销毁侵权物品3548件,为商标品牌经济发展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发展农产品商标时,我市立足保山实际,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培育发展高知名度农产品商标,突出抓咖啡、茶叶、核桃、药材、畜牧业、肉制品、果脯和腌辣食品等高原特色产品,着力扶持一批上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商标,形成了企业增效、产业聚集、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势头。
目前,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注册商标已累计达700多件,并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高黎贡山”(茶叶)1件,涉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山小粒咖啡”“腾冲雪鸡”“龙陵紫皮石斛”“昌宁红茶”等18件;拥有“十岸”“达湾”“风叶”“老乔生”“黄梨坡”等涉农云南省著名商标65件;有“中咖”“和顺香”“傣荣”“橄榄河”“滇珍紫香”“青义”等涉农市知名商标54件。以品牌化助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市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单个农产品价格中比同类其他产品高出10-50%,保山小粒咖啡享誉国内外,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欧盟,成为全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际化最高的产品,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视不足改革前行
近年来,创驰名、著名、知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态势,商标注册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品牌创建的产业优势和科技文化优势突出,地域和行业覆盖均衡,第一、二、三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业商标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商标发展方兴未艾,为全市“十三五”开局之年商标战略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各类市场主体的商标注册、管理、使用水平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各部门对商标品牌的培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我市商标品牌工作还存在一些与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不适应的地方。”市工商部门负责人认为。
这种不足体现在几个方面。市场主体商标注册保护和品牌创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我市目前有各类市场主体9万余户,注册商标拥有率仅为4.42%,低于8.11件的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公众保护和尊重商标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侵权产品的意识有待提高。市场主体通过商标品牌提升经济效益的水平偏低,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较少,区域性品牌和重点企业商标品牌打造和保护的力度不够,地理标志商标对高原特色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未充分体现,商标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投融资等业务发展有限。此外,我市商标品牌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商标代理服务行业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服务专业化水平总体偏低。各级政府对商标品牌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别,部分县区出台并较好地落实了商标品牌创建工作的激励措施,部分县还存在未制定激励政策或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标侵权行为呈现链条化、网络化、复杂化的新特点,侵权成本低,侵权行为更加隐蔽,侵权案件处理存在周期长,跨地区维权成本高,行政与司法衔接不顺等给商标执法保护带来新的问题。”市工商部门负责人强调。
成绩属于过去,针对存在的不足,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把品牌战略实实在在地落实好,并抓出更多地成效。
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履行商标监管和服务职责,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促进我市商标品牌加快发展。
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商标品牌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当好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不断完善鼓励、支持商标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行政指导,提升企业商标品牌运用和保护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商标工作联系点制度,将服务企业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等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重点培育,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商标品牌。建立健全商标品牌梯次培育制度,加强分类指导,重点指导、扶持现有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加强商标运用,提升商标品牌运作水平和影响力,打造我市高知名商标品牌集群。指导、支持我市企业积极实施商标国际注册和品牌“走出去”,推进商标品牌国际化进程。
严查商标侵权,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以保护高知名度商标、涉外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为重点,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商标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商标监管执法长效机制。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商标品牌意识和影响力。创新商标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全社会商标法制意识,树立品牌理念。鼓励、支持我市知名企业加大商标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保山品牌形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