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出‘份子’,群众才能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公共资源才能管护到位,有效使用。”漭水镇党委秉持这样的认识,以明德村为示范,在扶贫开发中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社会化的路子,以群众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农村公共资源实行有偿管理。不仅有效解决公共资源只建不管、建管脱节的问题,而且使村“两委”管理有了生气、说话有了底气,办事有了锐气。
村干部
从“跑断腿”到“动动嘴”
2015年以来,明德村党总支书记穆建龙明显感觉到不再像以前一样,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了。自从村里去年4月份建起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对农村公共资源实行社会化管理后,村干部身上的担子也轻了不少。“集镇有人管,水不通、路烂了有服务协会去解决,再也不用自己东跑西颠地忙活了。”穆建龙说。
由于明德村村委会所在地新街集镇的街道、通村道路和水利设施等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虽然政府年年投入,但是集镇街道“脏乱差”,主干道通行困难,集镇周边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改善。在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漭水镇依托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对新街集镇进行了提升改造,实施了红木树洼子饮水工程,新街脚大沟建设工程和通村道路硬化工程。
街道变宽了,吃水不再难,路修好了,可村民们担心,如果仍然无人管理,还是会变回老样子。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漭水镇决定把明德村作为试点,由村委会牵头对公共资源进行社会化管理。“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不但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将管理延伸到更大范围和更广区域,使管理能有效跟进。”漭水镇党委书记施学荣说。
经召开党员、村民及集镇常驻商户代表会议,村民一致同意成立由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下设集镇管理服务协会、集镇用水协会和道路管护协会,通过向受益群众收取一定费用,由三个协会分别对集镇日常管理、周边的人畜饮水工程和农业灌溉工程用水、道路管护等实行有偿服务。
实行社会化管理以来,明德村集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以前,一到街天,光处理争抢摊位引发的矛盾、车辆乱停乱放堵塞交通、打扫集镇街道的事等就让村干部们头痛不已,更闹心的是,有时因为一点摩擦或纠纷甚至得民警出面来解决。如今,摊位实行有偿使用,纠纷没有了,集镇有专人管理、街道有专人打扫,村干部再也不用自己动手了。只要有村民向村委会反映断水了,水质有问题,或哪里的路要修补,村干部一个电话打给服务协会,所有的问题就能及时解决。“这些事由服务协会去处理,我们就能把精力集中到发展产业、服务民生上。”穆建龙高兴地说。
村集体
从“伸手要”到“兜里有”
“有钱好办事,在群众面前说话也硬气。”“手里有钱了,就有能力为群众多办点实事”。谈到村集体经济一年来的变化,明德村村干部们感受颇深。
受地理区位、发展条件、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明德村集体经济长期以来处于消滞状态,不仅村集体经济没有一分钱,而且历史债务沉重,无钱偿债,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两委”开展工作基本上靠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
这一状况,随着公共资源服务社会化管理的实施得到了彻底扭转。在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下,通过收取集镇摊位服务费、垃圾清运费、自来水管护费、停车管理费等,2015年,明德村集体实现收入10万余元,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集体经济壮大了,如何用好、用活是关键。村“两委”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制定了《服务中心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了收益资金专项用于新街集镇的绿化美化、街道修缮、人畜饮水工程管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同时,建立《明德村总支部委员会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每年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采取“集体经济扶持+党员群众捐助”的形式设立村帮扶基金,对困难党员和特困群众以及因病、因灾需要帮扶的党员和群众分别给予补助和资助。对考取大学,中考及小升初成绩名列全县前茅的学生,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随着公共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上轨和铺开,我们将通过建立立体的管理服务体系,把集体经济收入用在解决上学难、养老难、看病难等民生项目上,让村民在享受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分享到‘服务红利’,实现集体经济‘反哺’群众。”穆建龙介绍。
村党总支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对明德村“两委”来说,2015年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年份。这一年,因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管理不善等原因,村党总支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也是在这一年,村“两委”以公共资源社会化管理为突破口,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群众满意的“华丽转身”。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2015年4月,在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一个月以后,明德村就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上入手,重新树立起村干部队伍的形象。“以前,每到街天,通行都困难,更别说做生意了。”一提起以前的集镇,新街集镇商户于洪昌就摇头。“如今,我们出点钱,村党总支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集镇干净了、通畅了,生意比以前好多了。”于洪昌竖起了大拇指。
群众的肯定让身负“软弱涣散”之名的明德村“两委”有了努力的方向。他们深知,群众的信任最重要,一旦失了民心,村“两委”就成了无源之水,开展工作无从谈起。于是,在探索公共资源社会化管理过程中,明德村两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做到步步透明、环环监督。
收费价格群众定,每季度对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进行公示; 群众对服务质量有意见,村务监督委督促服务协会改进,如果群众仍不满意,村党总支直接“换人”…… 把敏感问题“晒”在阳光下,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事、做事,明德村党总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以前,在群众眼里,村党总支人心不齐,不为群众干事,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自从村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力度后,村干部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群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穆建龙欣慰地说,“现在,村干部做工作时村民们不再冷眼相看、冷言以对。相反,在发动群众发展蚕桑、食用菌等新兴产业时,群众们都非常积极,大家都说,只要是村党总支让干的事,绝对没错。”
村子美了、人心齐了,干部群众干什么都有劲。农村公共资源实行社会化管理,激发了明德村的发展活力。施学荣介绍道,下一步,漭水镇将继续依托明德村试点建设,结合全镇9个村(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全面推行农村公共资源社会化管理,确保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管用”无缝衔接,探索出一条农村公共资源管理改革新路子。(王曼华 禹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