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作为努力实现“幸福保山”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能部门,我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在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若干事项中,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6年5月1日,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省级救灾物资代储单位的保山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市、区两级合建的集救灾物资储备、应急指挥和救助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同时,作为对大理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补充,直接辐射滇西北的保山四县(市)和德宏州的盈江、梁河等县区,现已具备储备救灾帐篷5万多顶、棉被20多万床、大衣20多万件、衣服50多万套能力,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市民政事业费总支出13亿元,比上年增8352.5万元,增幅6.87%左右;全市养老床位已达62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6张;到9月底,全市已救助城市低保对象40847人、农村低保对象218722人,救助资金支出分别为11815.42万元、33023.3万元……尤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救助、防灾减灾救灾、殡葬改革、地名普查等重点工作上,集中精力补短板成效初显。
三个增长
高龄津贴发放数额增长。2016年全市将为56657万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3993万元,较2015年为54217名老年人发放的数额增长超700万元。我市老龄化速度已超全省平均水平,为积极应对挑战,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利用村(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站、点)已有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其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把老年人的娱乐健身交流等活动集中起来,更好地将精神慰藉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正在实施的95个养老服务设施中,含城市社区20个,农村社区和村委会75个,逐步实现城乡全覆盖。
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增长。2016年7月起,我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2450元提高到2800元,补助水平人均提高12%,由每人每月143元增加到160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26元提高到470元;补助水平人均提高8%,由每人每月317元增加到342元,社会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将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整合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并大幅度提高供养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其中,城市特困人员及集中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农村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410元。对特困人员中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其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按照每人每月70元和40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按照“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织牢一个网底、补齐两块短板、完善四大机制”强化工作,切实把民生保障安全网编密织牢。
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增长。我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虽起步较晚,却爆发出极大的后发优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含隆阳区)的建成,与4个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了1个中心向4条支撑线辐射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硬件设施完备、流程设计标准化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并位列前座,已基本具备处置一般破坏性地震和常态性灾害的能力,实现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目标。“十三五”期间,还将继续向灾害多发、交通受限的乡镇一级延伸,建立32个救灾物资储备点,做到灾害发生后、交通恢复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两个降低
农村低保对象数量降低。由于城乡低保水平的增长,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共减少42553人,其中:腾冲市减38099人,龙陵县4454人,比要求减少23373人多减少19180人,超82.06%。在实现年初制定的目标且超额完成减量工作任务基础上,有效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确保农村低保减量提标和脱贫攻坚及小康进程相适应。
惠民殡改群众负担降低。我市将惠民殡葬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出台各项惠民措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全市均执行除财政供养人员和已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外,实行免费接运遗体、免费火化、送骨灰盒、一次性发给1000元的火化补助惠民政策。此外,隆阳区进入骨灰公墓安葬或骨灰堂永久性安放的,对一般群众给予2000元补助,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给予2500元补助,隆阳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减免其基本殡葬费409万元,发放一次性火化补助249万元,进入公墓骨灰堂安葬补助176.6万元,免费赠送骨灰盒596个,价值17.32万元。腾冲市对进入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安葬的,给予4000元奖励。
一个全覆盖
殡仪馆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以全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为己任,积极推行绿色殡葬,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基础设施,全市已建成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墓穴1600多个,设置骨灰格位4万多个,火化率可比上年提高5%以上。
系列政策落地
围绕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提升社区服务、提高殡葬服务、养老服务水平和如何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重点难点工作,市民政局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年内出台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性文件11份。完成了《保山中心城市道路命名规划2020》编审工作,经市委审定、市政府批准新命名了35条城市新建道路。区划地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福彩发行管理进一步规范,销售再创新高,到2016年11月,全市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632.5万元,占已分配公益金的44%。
民生连着民心,民政工作事关重大,改善民生与解决民生问题都应着眼于更好地为群众谋福祉上。我市民政部门正以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姿态,为跨越行进中的保山努力筑牢民生之基。(蒋怡 施媛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