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专访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以杨善洲精神推动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新闻网 2019/8/29

保山是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在近年的实践中,保山市委鲜明提出,要把学习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永恒课题。

8月25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采访团走进保山,就保山市如何把学习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采访了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

以杨善洲精神为镜 筑牢理想信念之堤

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近年来,保山市始终坚持载体推动,不断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学习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离开9年了,但是对于我们保山的干部群众来说,他从未离开。”杨军说:“我们要向杨善洲学习什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杨善洲精神作为对照的一面镜子,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一总要求,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进找出差距。通俗一点就是要让百姓有幸福感,老百姓觉得好,那才是真的好。”

70年砥砺奋进 保山谱写富民强市新篇章

GDP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3年增速跃居全省前列;走出去到缅甸建设贸易合作区,“一线两园”开放格局初成;打破行政壁垒共建共享“园中园”,飞地经济吸金效应明显……保山大胆闯,大胆试,成功闯出了一条内外双向开发开放的创新之路。

杨军介绍,70年来,保山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建设北庙水库和开发美丽富饶的潞江坝阶段,建设滇西粮仓和善洲林场阶段。如今,保山的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

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后的保山,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发展的开放性,以“一线两园”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五通”水平,着力构建“丝路永昌”开放体系。二是发展的聚集性,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目标,着力打造保山产业发展“雁阵”。三是发展的持续性,不断厚植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四是发展的创新性,出台“51+49”混合所有制股权方式、“10+3”PPP融资方式、“1+5”共建共享发展机制等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增强保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发展的跨越性,采取“主题+专题”“重大项目督查”等办法,与发达地区比质量,与落后地区比精神,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比速度,营造全市“五马竞争、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保山的发展,主要还是围绕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形成的思路,结合省委、省政府对保山工作的要求,着力在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旅游品牌化方面求突破。”杨军表示。

实施工业聚集化 推动保山发展新跨越

“工业发展不可能做到满天星,配套无法跟上,因此我们要走工业聚集化的路子。”杨军说,我们深知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进而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发展聚集为要”的理念,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市5个县(市、区)都建设了1个省级工业园区。

随着工业发展的演进,全市5个工业园区偏居一隅,小、散、弱,形不成集聚效应,在承载能力、基础配套等方面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为此,2016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各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园中园”的思路。

“要发挥各地积极性,关键是理顺利益分配。”杨军说,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的建设,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打造一个成本低廉、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也就是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在保山工贸园区规划一个区域,按3000亩至7000亩不等的面积分别划给5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根据各自产业定位招商引企入园,发展“飞地经济”。

“园中园”建设倒逼政务服务升级。为此,保山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致力打造全省招商引资示范区。

除了“园中园”,保山市还乘势而上,以“一线两园”为抓手,打造内外发展新平台。“一线”即保山到缅甸曼德勒的交通网络,“两园”即境内的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园中园”和境外的保山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

杨军介绍,目前,保山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一期已完成投资约1亿元,改造建成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2户国内企业已入驻;二期8.9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已于2019年5月全面动工。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已与缅甸克钦邦政府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两个园区均被纳入云南省重点支持的10个境外园区,列入“中缅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

杨军表示,下一步,保山将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境内、境外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发展再上新水平。

以农业规模化为引领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保山是传统农业大市,历来有着‘滇西粮仓’的美誉。如果还停留在依靠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我们的农业就无法走出去。”杨军说,必须走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最近,保山正在与成都新希望集团洽谈一个规模化养殖150万头生猪养殖合作项目,包括饲料、养殖、肉品加工一体化。

近年来,保山围绕“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要求,以农业规模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杨军介绍,保山市把规模化作为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通过土地流转和示范引领方式,发展了一批以万亩茶叶、水果、咖啡、核桃、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专业村和乡镇,形成了一批以10 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1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生产、10 万头肉牛养殖等为重点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园。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让市民拥有更多绿色福祉

“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保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搬不走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生态化来吸引人才和企业。”杨军说,保山的发展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相互融合。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积极寻找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平衡点。

近年来,保山市紧紧围绕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的定位,依托森林公园建设,积极修复东山、西山的生态功能;依托青华海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水系核心,构筑坝区整体水系,将河塘湖堰打造成高原坝区景观水体;依托坝区田园风光整治和保护控制,形成城田镶嵌、相拥共生的田园城市景观;依托“三个万亩”(即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东山森林公园、万亩农业观光园)、“一河一路一带”(即东河生态廊道、大保高速保山坝区段生态廊道、东绕城高速绿化带)生态廊道建设及公园绿地建设,形成多层级、多形式连山通水的生态空间系统;依托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

依托丰富资源 打响旅游品牌

“冰清玉润 浑然天成”的翡翠,“体如凝脂,精华内敛”的南红,素手执起的黑白永子,火山与热海交相呼应……这些都是保山的旅游名片。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境内地形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目前,保山市已查明的旅游资源共有206处,其中世界级旅游资源达12处之多。

不仅如此,保山还是一个真正的温泉之都。“温润保山、美玉神汤”中的神汤就特指保山的温泉资源。保山境内温泉众多,探明的温泉有240多处,有碳酸泉、硝酸泉等多种类型,被誉为“世界温泉博物馆”。

下一步,保山将更好发挥生态、地质、地理、气候及旅游资源优势,打响旅游品牌,按照“一圈一环一线”旅游发展总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深入开展“旅游革命”,全面实施“旅游+”行动,进一步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保山版,推动旅游与医疗、康养、健身、休闲等全方位融合发展。

筑巢引凤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以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做好‘店小二’服务。”杨军说,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政府效能为抓手,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系列文件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企业群众办事更便、项目落地速度更快、行政办事效率更高,“放管服”改革成效初步显现,稳定、良好、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正在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融资难诸多问题,保山提出了“51+49”股权结构模式。“51+49”股权模式是指政府(国有公司)以土地、厂房或其他资本入股,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政府占不低于51%的股份,企业占不高于49%的股份。待到约定的运营时间后,公司再回购政府51%的股权。这一模式改变了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解决了国家收紧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有效地获得银行贷款资金支持,在全国属首创。

2018年度云南省16个州市第二次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结果中,保山市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该排名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喜翠 李建国 杨艳鹏 崔敏 张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