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见证新保山跨越建设。11月28日,来自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的媒体云集保山,聚焦“实现新跨越建设新保山”的方方面面。连日来,采访团一行实地走访了保山规划博物馆、永子棋院、青华海、保山工贸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以及保山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和保山一中新校区等地,共同见证了保山市实施“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推动城市生态化;共建“园中园”推动工业聚集化;建设“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规模化;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共享跨越发展成果的进程,见证了当地各族人民以磅礴之势努力建设实力保山、幸福保山、开放保山、创新保山、法治保山、美丽保山的新风貌。
着力打造滇西边境最美中心城市
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首位,建设美丽宜居保山,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实现跨越发展和永续发展,保山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提出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决定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
“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位于保山坝子中西部,其中的青华海湿地正处于保山中心城市的中心节点部位,是哀牢古湖演变的孑遗部分。“三个万亩”项目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统筹规划,重新建构融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
目前,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的西湖已于去年底建成并向市民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游人纷至沓来,登上永子棋院中的永昌阁,在感受“永子”文化传承和弘扬同时,秀美山川遥遥在望,旖旎风光历历在目;不仅如此,青华海西湖还吸引了很多鸟类来此落脚,有翠鸟、野鸭、大雁等50多种,今年,红嘴鸥也首次迁徙到此越冬。这一切,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给保山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希望、看到了保山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美好前景, 提振了信心,凝聚了人心。
时下,保山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要求,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力推进“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东湖的湖体开挖、观光农业园和东山公园的土地流转、游道工程以及东河部分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等一大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并计划于2018年底内基本完工。届时,“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将成为保山核心地标,成为保山眼、世界窗;保山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滇西最美城市、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
作为全国15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保山市目前已经完成中心城市永昌路、保岫路、青堡路等35.7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5.7亿元。2016年至2017年将完成列入试点的19条86.23公里干线、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及3座监控中心建设任务,计划完成总投资64.09亿元。综合管廊建设目标实现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保山打造滇西边境最美中心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快园中园建设,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
2016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保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园中园”的实施意见》和2016年9月23日市委四个重大项目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园区和各县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配套、形成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目标。保山工贸园区和各县(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共同商洽在保山工贸园区规划布局“园中园”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8488.55亩,规划了隆阳电子制造产业、龙陵硅基产业、施甸装备制造产业和昌宁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园4个“园中园”,实现每个县(市、区)有园区,每个园区有主打产业,每个产业有具体发展规划,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据了解,推进各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园中园”模式,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的束缚,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加强县(市、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贫困地区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目前,园区中的中柏韩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服装项目;保山天纺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万锭纺纱;保山恒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锭纺纱,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等隆阳园中的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充沛而且享受着优惠电价,隆阳园打造成“以应用电子、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为新增长点,以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指日可待。
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把易地扶贫做成美丽村庄
保山市脱贫攻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扶贫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习总书记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作为重要遵循,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在识贫减贫、机制完善、资金筹措、项目建设、队伍建设、督查问效等方面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推进有序、落实有力、行动有效,年底能圆满完成6.25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脱贫标准,81个贫困村、9个贫困乡如期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
辛街乡扶贫攻坚工作在保山市以及隆阳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乡群众的全力配合下,辛街乡党委政府认真谋划,做实各项工作,确保扶贫攻坚工作得以快速推进落实。这其中,辛街乡推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党建有法子”“搬到好位子”“住上好房子”“不用花票子”“脱贫有路子”的“五子登科”新方法,站在群众的角度谋划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解决了全乡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86户群众就医就学不便、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老大难”问题,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零成本”入住,高高兴兴挪穷窝、斩穷根、奔小康。
西邑乡为实现“以搬迁促脱贫,以脱贫促发展”的目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注重“群众”这一主体。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变“被动搬迁”为“主动搬迁”,将群众从“要我搬”变为“我要搬”。组建建房理事会,由理事会组织农户确定宅基地、户型,并组织农户与施工方洽谈,农户又与施工方生成“建房菜单”,在建设工程中,理事会又组织搬迁户中18-55岁的劳动力参与建房,达到即参与建房又能务工的目的。此外,突出“产业”这一核心,围绕打造全市农业产业第一乡的目标,重点抓好“一片叶”、“一棵树”、“一条蚕”、“一头猪”、一个景“五个一”产业,着力解决“能发展”问题。到2018年,实现安置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62元以上,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多举措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多年以来,保山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五大品牌”统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温泉之都、珠宝之都、休闲之都建设。以珠宝玉石、永子、刺绣等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空间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基本上形成了以腾冲文化旅游为突破口,隆阳历史文化、施甸民俗文化、龙陵山水玉文化、昌宁生态文化互补的文化发展格局。积极构建产业群,形成了以隆阳南红玛瑙、腾越翡翠、龙陵黄龙玉为主的珠宝玉石产业群,以抗战文化为核心的腾冲龙陵施甸滇西抗战文化旅游产业群,以刺绣、特色木石工艺为核心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以农家乐、特色农业观光为核心的休闲娱乐服务产业群。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以重点项目促进企业发展,培育扶持了保山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腾冲市大家文化公司、保山黄龙玉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
2012年正式启动的永子文化园永子棋院项目历时四年建设落成,于2016年10月正式开馆,并首次举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赛事。永子棋院开馆后,既能让市民、游客免费参观,体验深厚的“永子文化”,又能承办国际、国内高端围棋比赛,对于打造“永子”品牌,提高保山对外知名度,促进“永子”围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发展围棋运动、助推保山乃至全省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永子制作技艺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子”被认定为云南老字号、云南省著名商标和云南省名牌产品;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云南省特色文化示范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永子文化园被云南省政府认定为科普教育基地。永子作为保山走向世界的一个文化品牌,对推动保山六大产业发展,提高保山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古人云“瓦器胜金玉”,陶器是古往今来人民大众的生活常用品。位于隆阳区金鸡乡的育德人擅制土陶,育德土陶早在明洪武年间便名誉滇西,通过南方丝绸古道远销南亚诸国。而今,又有一种新型陶器——彩陶,在这陶艺传承之地悄然兴起。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致力于彩陶产品研发生产的云南窑上陶艺文化成为了全省最大的彩陶生产企业,并进一步从釉料上进行革新,生产出了不同颜色的彩陶。这些色釉装饰的“釉子货”,观之有晶莹剔透之形,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彩陶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多方关注。不仅使永昌文化、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还打造出了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的典范。
下一步,保山市将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平台建设、园区建设、小微文化企业贷款担保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基金引进、招商引资、文化产品一条街建设、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和深化文化改革等八项工作,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