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释放新活力 激发新潜能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日报 2016/6/27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全市规模农业发展上,要坚持搞十个土地流转上万亩的企业;在中心城市建设上,要坚持搞‘三个万亩工程’,这就是保山最大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今年年初上任的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结合当前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亲笔撰写了署名文章《论实际》。文章就保山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作了深入阐述,并就如何经过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保山在路上……   

2014年以来,保山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搞改革,改革呈现上下联动、全面发力的良好态势,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一批关键性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和落地,有力促进了全市跨越发展。2015年,共出台改革方案109个,完成率100%,确立各类改革试点102个。   

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552亿元,同比增11.5%,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501.8亿元,增30.7%;引进市外到位资金546亿元,增32.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47元8572元,分别增8.5%和12.4%。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4.7亿元,增长10%,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47元和8572元,分别增10.3%和9.8%。   

破瓶颈 改革探深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市委提出的推动跨越发展全力实施的“六大工程”中,全力实施“改革创新工程”作为动力工程列为“六大工程”之一。每年的市委全会、人代会都把深化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作出专题部署;市委、市政府对改革重大问题及时批示和研究解决。2015年市委常委会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8次研究重大改革方案,召开联络员会议2次,召开改革办主任会议1次。市委主要领导率队到国家部委汇报争取国家级试点。   

全市坚持以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推改革。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为成员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与省委对应成立由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的9个改革专项小组,分别对接落实省委各领域改革工作。5县市区、4个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都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改革工作力量进一步充实。市委及时成立了市委改革办,内设改革协调科、改革督查科2个科,每个科配3人,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了专项经费,解决了市委改革办有人有经费办事的问题。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改革办都明确了工作人员,充实了力量,安排了工作经费。   

健全了责任制。每年制定出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台账,将年度改革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专项小组和市直部门,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2015年,共出台改革方案109个,完成率100%。   

建立健全了会议、协调联络、方案审核、文件备案、情况报告、信息报送、宣传报道等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会议、督查工作、重要情况报告、备案制度,专项小组工作规则、联络员工作、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信息管理考核办法。全方位构建了责任明晰、全程跟踪,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集中力量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的工作格局。   

市委主要领导率队到省、国家部委汇报争取改革试点,各部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跟进中央和省的改革试点任务,努力争取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落户”保山。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改革试点102个(国家级试点8个,省级试点40个,市级试点22个,各县市区自行开展的试点32个)。今年以来,保山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隆阳区板桥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   

我市坚持以严格的考核督查促改革。制定了《保山市全面深化改革督查办法》,建立常态化督查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阶段性督查、专题督查、日常督查等,真正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对发现的问题,不含糊、不遮掩,“点名道姓”进行通报,及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2015年市委2次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对5县市区、4园区,市直55个单位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在全市范围内通报了督查情况。市委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县市区级及市直部门综合考评内容,研究出台了《保山市全面深化改革考评办法(试行)》,从2015年起对5县市区、4园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通报县市区和部门。   

亮点多 改革出成效   

两年来,全市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涌现了许多亮点。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形成了打破行政区域集中安置被征地群众、实现同城就业、农民就地市民化的棚户区改造“保山模式”;“腾冲政务服务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李纪恒同志充分肯定。   

农业农村改革释放了农村发展潜力。“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得到陈豪省长和钟勉副书记的批示,要求在全省宣传推广。施甸“山邑模式”获得省委书记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用活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发展土地流转规模超万亩的龙头企业10户(目前已引进云南中麒果业公司在昌宁流转土地3万亩种植柑桔、引进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龙陵流转土地3万亩种植褚橙、引进云南中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施甸流转土地8万亩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蓝莓、新西兰苹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工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生态化,打造农特产品加工基地。腾冲国有林场改革被确定为省级试点。   

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创新。“6995”得到中央和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推广;正在打造“6995”升级版“995”。2015年全市荣膺“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围绕将保山打造为“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建成滇西边境最有影响力的园林、生态、创业、宜居城市目标,市委、市政府今年启动了“三个万亩工程”,即“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工程”“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   

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卫生、党的建设制度、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砥砺行 改革无止境   

在谋改革上着力。加强改革动向研究。加强与省级部门的汇报沟通,及时跟踪了解、掌握情况、紧跟步调,确保省委改革举措出台后迅速跟进落实。加强调研。加强对改革方案、改革决策、改革工作的调查研究,制定体现保山特色,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革举措。三是加强借鉴。加强对外省区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改革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借鉴,取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   

在推改革上着力。抓重大改革引领,以“补齐五大短板”,实施“六大工程”为重点,突出稳增长、投融资体制、脱贫攻坚、医疗教育、社会治理、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改革事项,搭建好改革框架,排出优先顺序,确保改革精准发力。抓改革方案质量,对需出台的改革方案要认真审核把关,确保方案质量,使之做到接地气、可操作、实在管用。抓改革试点引领,及时跟进中央和省的改革试点任务,围绕投融资、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文化教育卫生等关键环节,争取更多的改革试点“落户”保山。抓改革任务实施,围绕市委全面深化改革2016年工作要点和工作台账确定的改革事项,一个方案一个方案,一个专题一个专题抓落实,确保完成今年各项改革任务。抓改革氛围营造,要做到报纸上有改革文字,网络上有改革消息、电视上有改革图像、广播上有改革声音,形成良好的改革舆论宣传格局,不断增进改革共识,凝聚改革正能量。   

在督改革上着力。健全督查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督查室、各级改革办联合督查常态化,坚持专项督查、调研督查并重,采取随机、暗访、约谈等多种方式督查,实施分级督查督办、层层传导压力。加大督查力度,围绕省委市委出台的改革方案、工作要点、台账任务,逐一对照督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方案制定、跟踪问效情况。今年要进行2次全面督查。通过督查,发现、肯定各地各单位改革实践中的有益实践和探索,总结推广改革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开展督查,对改革任务推不动、被动应付、改革举措没有落地见效等问题,较真碰硬、刨根问底、查清结症,推动整改。完善考核办法,加大考核权重。   

在改革力量配备上着力。通过选送改革骨干力量到市外发达地区培训、邀请省委改革办领导到全市培训、加强改革系统内部培训等方式对全市改革工作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各级各部门改革办人员的业务能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