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龙陵县水能、铅锌、硅矿资源丰富,经国家资源委员会审定认可的铅锌保有储量达232万吨;初步探明硅保有储量为610吨,品位达98%;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70万KW。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全县网内装机53.0135万KW,年发电量21.3亿KW·H,建成矿冶企业6户,走出了一条电矿联姻发展地方工业的路子,电矿产业支撑起龙陵工业的半壁江山,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7.1元、增加值19.8亿,工业总产值69亿元、增加值18.24亿元。
话题:在二次产业超越一次产业的境况中,如何发挥区位、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工业?龙陵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一廊”发展战略的机遇,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平台,主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板块发展”的原则,在以县城为轴心的120公里范围内,依托过境的320国道、213省道、龙瑞高速路、大瑞铁路等,构建“一园四片区”,培育经济“洼地”,实现新常态下新跨越。
近年来,龙陵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一廊”发展战略的机遇,大力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带转移,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的态势下,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8.8亿元、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6.2%、15%。
立足机遇优势 确立发展目标
面对沿海产业大转移的趋势,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边经济带”等难得机遇,立足政策、人力、区位、交通、电力、矿藏、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县里的决策者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主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县上下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高的目标、更实的措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板块发展”的原则,在以县城为轴心的120公里范围内,依托过境的320国道、213省道、龙瑞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等,构建“一园四片区”,即:县城工业园区、黄草坝片区(以硅冶、煤化工为主),勐柳片区(以生物资源加工及物流为主),勐糯片区(以制糖和铅锌冶炼为主),城区黄龙玉片区(以黄龙玉加工交易为主)。从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出发,同周边县、市、区实行错位发展,重点抓好锂离子电池、工业硅、石斛枫斗及制品、黄龙玉、建筑陶瓷、多晶硅棒及切片、胡蜂养殖加工、电力、电锌、白砂糖、石材、水泥、多晶硅、精制茶等14个支撑产业,突出抓好10大产业发展,即:锂离子电池、工业硅、石斛精深加工、黄龙玉加工、建筑陶瓷、胡蜂系列产品加工、电力、多晶硅、石材加工,到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71.5亿元,实现增加值81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194亿元、61.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和28%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市第一。
现在已落户“一园四片区”的企业有永昌铅锌公司10万吨硅铁厂、安徽海螺集团水泥厂、黄龙玉、茶叶、石斛、石材、木材精加工厂等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到位资金60多亿元。生产的建材、金属硅、石斛、黄龙玉雕、茶叶等产品出口欧美、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十三五”期间,该县工业经济从7个方面突破。争取年内或2016年开工建设总投资45亿元的日产300万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及配套建设项目、永昌硅业总投资8.8亿元年产10万吨化学级金属硅节能环保翻番项目、投资6.64亿元年产800吨石斛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投资16.5亿元高档卫生洁具和建筑用瓷项目、投资2.6亿元的胡蜂产业化开发项目、总投资48.1亿元的电力建设项目、投资4.5亿元的生物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发挥区位、资源和园区优势,着眼于提升产品层次和竞争优势,弥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引进旗舰型企业和重大项目,主动有序承接以轻工业为重点的产业转移。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为重点,实施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积极引进符合龙陵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和项目。
创新工作思路 破解承接难题
在经济下行、县财政实力较弱、各地竞争激烈、招商引资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该县奋力摆脱自甘落后、封闭狭隘、因循守旧等观念的束缚,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克服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各种难题。在工业园区的土地征用中,积极破解用地难题。
按照“尽可能用荒山、林地”的思路,坚持园区上山。依托320国道、213省道、龙瑞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等交通干线拓展工业园区,加快对公(铁)路两旁土地的开发整理。加强集约节约用地,对适合建造多层厂房的企业,引导企业把厂房向空中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制度,优先保障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和产值上亿元的企业项目用地,工业用地价格在不高于省级规定的最低价格的同时,享受龙陵县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破解融资难题。县财政每年安排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并以2012年为基数,每年增加2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项目申报及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技术改造等。加大对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每年信贷增量中用于支持工业发展的比例达到60%的金融企业,县财政按实际增量的1%(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经营班子进行奖励,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企业加快发展。从2012年起至“十二五”末,对企业加大投入产生的建安营业税,按50%返还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县政府对产品获得省级认证,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当年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设立了企业上台阶奖和跨越奖。从2012年起,对产值上5000万元的企业,以2011年产值为基数,每跨越一个台阶(2000万元),给企业领导班子5万元的奖励。对年产值首次达到5000万元、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企业领导班子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跨越奖”。
在项目用地、用水、用电、财政扶持、规划审批、通关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同时,新成立了3个招商分局常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流动招商引资。充分利用龙陵是著名侨乡,在缅、泰两国的老板多、能人多的优势,依托境外的“龙陵同乡会”和国内侨联的聚集效应,引导华侨老板回乡创业。已有10多位缅、泰龙陵籍人士回乡兴办农特产品加工、木材、饮食服务等企业,到位资金3000多万元。设立了招商引资奖,按到位资金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投资商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0万元(除房地产开发项目外)以上项目,在县城规划区内规划一定区域提供给企业作办公区用地。
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承接“洼地”
该县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关键性工作紧抓不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思路,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产业聚集平台。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程控电话、信息宽带和有线电视,并建成了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联系领导经常深入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建设和生产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各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增强服务投资者就是服务经济的意识,为企业提供及时、优质服务。全县30多个具有审批、服务职能的单位在县政务中心集中办公,对新落户的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代理制服务。
坚持为落地企业培土施肥。该县组建企业服务团为企业提供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变“漫灌”为“滴灌”,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解决生产经营上的问题,助力企业发展。2013年7月初,该县共派出2批企业服务团68人进驻55家外来投资企业,目前,已为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187个。龙陵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县最大的外来投资企业,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海螺公司与周边村寨因企业用地、原料开采等矛盾突出,弃土场地窄小困扰着企业。驻企干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协助企业调解了3件遗留的土地征用矛盾纠纷,依法征地80亩建成了弃土场,并开通了绕开厂区而过的进山道路,维护了工厂的生产秩序,受到企业和农民好评。
该县坚持把促成项目落地、投产达效作为检验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做实事、求实效,有力地推进了工作落实。成立了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个新建、续建的重点工业项目明确了联系领导、牵头单位和服务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对工业项目进展情况实行跟踪督查,及时掌握动态,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强化督促检查,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对工业项目的实施实行一季度一督查,一季度一通报,督查结果与项目联系领导和责任单位的绩效挂钩。同时,督促各签约项目严格履行合同,对已签约项目不能按期开工的,坚决收回土地,重新招商,以确保工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全面优化投资软环境,按照“一次告之、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办理模式,将项目审批所需基础材料列出清单,一次性告知投资方,切实帮助投资者做好项目审批和核准工作。开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因服务不到位导致投资业主撤资或造成重大损失和重大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该县加大“平安龙陵”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影响企业发展、扰乱施工秩序、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助力企业发展。 (雷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