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宁县紧紧抓住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县项目契机,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四种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协调持续发展。2016年末,全县124个村(社区)都有经营性收入,其中收入3—5万元的村52个,收入5-10万元的村13个,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7个。
依托优势产业的华侨社区模式
华侨社区位于昌宁县柯街镇,土地宽广,光热条件充足,果蔬产业发达。2016年,华侨社区依托试点项目,利用社区闲置土地5亩,实施新建冷冻库、保鲜储藏厂房等工程,项目总投资21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社区投入30万元,专业合作社自筹83万元。同时,社区成立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进行监督,制定了股份制合作章程及生产运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年终收益分配等办法,冷库、设备采购等财政资金建设部分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按股比进行分红。项目建成后,将带动400多户蔬菜种植户加入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年保鲜、分拣营销蔬菜将达4000吨,果蔬冷藏、运输、中转成本将节约15-20%,冷库及交易场所功能将覆盖周边村镇、社区,形成购销一体、规范运作的果蔬交易市场,市场年销售额将实现成倍增长,实现营销纯收入达40万元以上,社区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
实现物业管理的翁堵模式
翁堵镇是一个山区乡镇,镇政府所在地翁堵社区长期以路为市,交通混乱。镇政府痛定思痛,抓住试点项目契机进行集中整治,成立公共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的运行管理及维护,并利用试点项目资金100万元,整合资金58万元,镇自筹资金94.7万元,新建商铺、停车场,购置垃圾清运车;同时,将农贸市场摊位、通村水泥路管护、集镇垃圾清运、集镇供水等集体资产划拨至翁堵社区,翁堵社区又将上述资产以折资入股的方式注入村级领办的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收费和运行维护,所得收益全部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商铺年租金20万元,水费收入5万元,停车费收入3万元,村集体一年可实现收入28万元。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了农村集镇以路为市的弊病,使集镇街道整洁干净,交通畅通,农民赶集井然有序。镇政府在其中主要负责监督检查作用,不参与分红,在履行好政府职能的同时,切实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结合扶贫攻坚的鸡飞模式
鸡飞镇鸡飞村是一个山区贫困村,如何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群策群力。2016年初,县扶贫部门投入资金74万元,为当地村民引进了山头壮牛,但散养成本高,风险大,村民又缺乏技术,投入资金面临风险。实施试点项目后,县、镇两级政府集思广益,利用试点资金100万元在鸡飞村新建山头壮牛养殖场。并配套相关设备,聘请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村民以山头壮牛入股,技术员以技术入股,村集体以土地和试点项目形成的养殖场、设备入股,三方按资产所占比重形成股比,既解决了村民缺乏养殖技术的问题,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产生了“1+1>2”的效果。项目投入使用后,村民年人均收入可增长2000元,村集体每年可收入5万元,实现了扶贫攻坚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双赢发展。
利用旅游资源的沿江村模式
昌宁县漭水镇沿江村毗邻天堂山生态旅游区,每年有大量游客到此徒步、露营、骑行、游玩,是我市新兴的户外旅游胜地。沿江村利用试点项目资金100万元,以及村集体资金145万元、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项目资金318万元,新建旅游服务中心大楼、旅游厕所、游道、管理站,购置导游车、山地车、野营设施,配置垃圾清运车。同时,村集体以试点项目形成的资产入股昌宁天堂山旅游服务公司,村民以流转土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红,村集体一年可实现收入20万元,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旅游服务公司还优先雇佣村民从事旅游业,实现了公司、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发展。(段生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