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梦”是最火的词。按照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这个词,让我们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期盼和憧憬。
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是我市250余万群众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的核心是生活的幸福。而幸福指数的提升,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一年来,我市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足、宏观经济下行、实体经济困难加剧以及连年干旱的严峻挑战,着力调结构、抗大旱、增投资、抓产业、促消费、惠民生,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指标呈现趋稳回升、稳中有快、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抓项目 园区经济成亮点
年底,又到了盘点的时候。虽然冬意渐浓,但一组组严谨刻板的数据因心力的倾注和汗水的浸润而透出丝丝暖意。
市工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13.87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46%。这是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建设年”的部署和要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与强化运行调节并举,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电价优惠等措施,保工业增长,突出加强园区实体化管理与建设的成果。
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三大战役”之一的园区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五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1.31亿元,同比增长62.44%,工业增加值40.79亿元,同比增长62.62%。无论从增长的幅度,还是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看,园区经济都是一大亮点。
走进建设中的保山轻纺园区,俨然走进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吊车、挖机、工程车正在紧张施工,几幢高矮不一的建筑拔地而起。云南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楼东青告诉记者,目前,园区正在加紧建设标准产房,今年12月底公司安装设备,准备春节前后就开始生产,力争明年底达到1000台设备的生产规模。而从9月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到现在不过短短数月,让他惊奇的不止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效率,更让他感动的是保山对外来企业的真心诚意和优质的服务。就冲这,公司毫不犹豫地从浙江到保山投资建产。用心、用力、用情的行事风格,为保山在全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分不少。一大批外来企业纷纷落户保山,一批重点项目得以入驻园区并顺利推进。至9月底,全市入园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6亿元,同比增长29.6%。新入园区企业27户,入园企业达254户,就业人员达到26500人,同比增长15.4%。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稳步推进农特产品加工,建材、制药、化工等项目建设外,我市准备从智能政府、智能民生、智能旅游等方面与相关企业合作,着手逐步启动“云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目前,我市的《云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市产业体系中的“新贵”。
调结构 特色产业促增收
这一年,又是“滇西粮仓” 保山的一个丰收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在经过了冬春连旱、6月高温少雨及病虫灾害突出等考验后,这份成绩单来得如此不易,但这又在情理之中。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粮食增产方式,推动粮食生产机制创新等措施来做答卷,才有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对农民来说,钱袋子越来越鼓才是最实在的。马国喜是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村一名普通农民。今年,仅靠卖自己家林地里和村民们交来的松茸和块菌,收入就达5、6万元,再加上开办农家乐的收入,全家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而这样的收入,在村里也只是中等。近年来,按照我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海棠村大力发展林业、核桃、山葵、花椒、畜牧业等产业,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村支书杨德和说:“发展特色产业让海棠村的青山变成了金山,[上接一版]村民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不比城里人差。”
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抓好传统骨干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立足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蚕桑、蔬菜、咖啡、石斛等高原特色农业,使其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要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培育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随着农业发展形态的变化和市场程度的加深,农业生产领域加快向上下游延伸,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我市农业正逐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发展,农民的身份也在其中发生着转换,收入渠道随之拓宽。
“农忙时我回家种田,农闲时我和儿子在砖厂做烧窑工,一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囤里有粮,银行里有存款,吃穿不用愁。”龙陵县龙新乡勐冒村农民廖自昌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在推进 “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我市通过采取招商引资和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搭建广阔平台,让农民一脚踏在土地上,一脚走进企业里,拓展增收路子。
提质量 第三产业发展快
11月底,全国已进入旅游淡季,但来腾冲热海火山景区观光旅游的游客却每天达到3000多人次,我市创5A级旅游景区成效初显。
今年上半年,我市遭遇旅游市场的“寒冬”。进入下半年,以打造“三张旅游名片”为载体,借创建5A级景区之机,我市在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景区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加强宣传营销、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山旅游业迅速回暖。1至3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711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43.54亿元,同比增长20.05%。
受政策的影响,我市消费也出现整体低迷,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市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消费和收入分配调整政策措施,努力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和金融帮扶工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扩大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服务性消费。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
促互通 对外贸易开新局
尽管今年全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但我市主动出击,抓住猴桥口岸大通关、缅北局势趋稳和缅甸扩大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力度,进一步加快互联互通,提高通关质量,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年前10月,我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665万美元,同比增长37.5%。
猴桥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推进,为我市对外贸易注入了“强心剂”,各种资源加快向边合区聚集,区位优势逐渐显现。截至12月初,全市已有50余户企业与猴桥边增经济合作区进行了项目对接和洽谈,其中一批项目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我市与缅甸合力共建境外(密支那)经贸合作区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并且随着缅北局势的稳定和缅甸扩大对外开放,我市出口商品数量普遍增长。今年以来,出口退税流程加快,金融部门对外贸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使企业资金流转加快,促进了进出口增长。1至10月,出口地方特色产品大幅增长。
强措施 群众收入稳步增
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要以收入的增长为基础。来自人行保山分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3季度,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1.66亿元,同比增长20.11%。这表明城乡人民的收入有了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38元,同比增长1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95元,同比增长14.4%。
这些数据,是以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和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支撑的。最低工资标准、贫困居民保障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落实到位,以及务工人员“工价”上涨等,为城乡居民工资性增长提供有力保障。而经济环境的改善、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稳市”战略的稳步实施、高原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均有效地加快了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此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转移,认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贷免扶补政策等,使就业环境改善,就业机会增多等措施的实施,也是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长风破浪会有时。因为有梦,我们就有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因为有梦,我们才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劲头作装备,在跨越发展的路上走得扎实稳健。 (王曼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