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投入31.6亿元 实施试点1783个 直接受益76.66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省级重点建设村的良好机遇,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投入机制等有效举措,5年来整合投入31.6亿元,组织实施各类试点1783个,积极探索总结出生态经济、劳务经济、高效农业、多元化产业、旅游服务、工商并举、项目建设带动发展新模式,新农村建设呈现“百花齐放朵朵妍”的生动格局,谱写了全市新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完善政策措施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一是按照“省统筹、市协调、县区负责、乡镇主抓、村实施”的总要求,各级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结合保山实际提出了实施“八大工程”和“三村”“五化”“十治”“十有”的目标任务,设计出一条好思路。三是按照编制职能要求成立了市县新农办,理顺工作关系,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干部队伍,实现结构、人员、经费落实。四是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试点专项经费,地方财政投入达到1.2亿元;五是按照“领导挂帅、单位挂点、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要求,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建制度,市级领导班子成员、部门都挂钩联系到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市纪委分别挂钩联系市级新农村试点,市级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 我市在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的同时,还创新新农村投入的机制体制,夯实投入基础。一是创新项目资金整合机制,通过制定资金整合办法,科学规划引导,召开联席会议,积极引导项目资金流向,合力共建新农村。二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开展“百企千村万户”行动、“一企扶一村,共建新农村”、龙头企业反哺农业、扶持帮助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发展等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有效途径,组织动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直接筹集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50多户企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企村结对”支持新农村建设。四是创新助农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坚持“新农村建在产业上”,精心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探索总结出生态经济、劳务经济、高效农业、多元化产业、旅游服务、工商并举、项目建设带动等发展新模式。 认识高度决定行动力度,全市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战略,构建起合力克坚的工作新格局,让全市农村改革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以强化机制创新为保证,促进了要素资源大整合,有效破解了投入“瓶颈”,让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得到发挥,全面拓展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改善民生为根本,让新农村建设内涵不断丰富和提升,在产业发展富民中精心打造出一批以产业为支撑的重点村,在落实政策惠民中给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了实惠,在改善环境中提升了村容村貌。以省级重点建设村为平台,推动新农村建设面上进展呈现新面貌,全市新农村建设由“以点带面”向“以片带面”、“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以充实加强农村工作一线力量为目的,让新农村指导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派出的5批共7113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树立了“作用大、能干事、受欢迎”的良好形象。 全市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投入机制、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等有效举措,促进了力量大汇聚、资源大整合,成功打造了昌宁勐廷、腾冲大村等一大批典型,新农村建设呈现“百花齐放朵朵妍”的生动格局。5年来,各级财政新农村试点专项资金投入达到1.2亿元,第一、二批184个省级重点村整合投入达到3.6亿元,市级先后扶持试点110个。依靠各级试点和省级重点建设村的带动,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试点1783个,整合总投入31.6亿元,直接受益人口76.66万人。5年来,试点村共实施村庄道路、入户道路硬化8284条,进村入户道路硬化320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沟54.6万米、48.3万立方米,建蓄水池4012个6.9万立方米,架设饮水管道224.7万米,建农村文体活动场所236个、占地30.2万平方米,建村卫生室130个1.1万平方米,粉刷墙体666.8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118盏,建垃圾池1164个,建公厕573个,实施公共绿化510万平方米,实施“三改三建”47143户,开展农户庭院硬化196.7万平方米,建设沼气池43302口22.1万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谱写了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一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十一五”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8.4亿元,年均增长16.1%;完成农业总产值132亿元,年均增长8.9%;实现农业增加值79亿元,年均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3626元,年均增长14.1%。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个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心系农村、情牵农民,拿出真干劲、做出真成绩。从村两委干部到普通农户,想发展、谋发展的劲头十足,争项目、求支持的信心倍增,农民群众主体热情迸发,新农村建设让群众得到实惠,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四是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过源源不断的项目支持和村庄整治,昔日的泥泞小道变成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太阳能、卫生厕、沼气池进户,彩电、小汽车下乡,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休闲场所和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杨学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