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龙陵县龙江乡上龙村杨新寨王兰香家小院,10多个中、老年妇女在院子里一边侃着家园白话一边飞针走线绣着背腰、抱背、被套等,她们的脸上挂满了幸福与惬意。年过花甲的王兰香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农闲时,寨里搞刺绣的妇女带着绣件集中到我家做活,边侃白话边刺绣,有时还交流技艺哩,村民称咱家院子是‘大嫂车间’呢!我们寨子有‘大嫂车间’3个,70多人搞刺绣和十字绣。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目前,该县的100多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产品加工作坊在全县800多个自然村寨建起“大嫂车间”1000多个,涉及茶叶、石斛、核桃、“两烟”、肉品、手工艺品等初精加工产业,帮助4万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几年来,龙陵县针对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留守中老年妇女较多的实际,由县妇联牵头,依托骨干产业和工业园区,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作坊把车间开进村寨,利用各村、社区的“妇女之家”、“计生之家”、农家书屋或闲置房屋创办“大嫂车间”,以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施了农村妇女“科技阳光工程”,着力提高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依托省农函大、县农广校和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进行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使每个家庭有1至2名妇女掌握1至3门实用生产技术,提高了致富本领。全县共举办各类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1100多期(场),培训妇女13万余人次,5173名妇女获得农函大、农广校结业证书,7353名妇女取得“绿色证书”,8万多名妇女参加新型农民培训。
“‘大嫂车间’太好了,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我们公司在全县建起了80多个石斛枫斗加工‘大嫂车间’,公司在每个‘车间’指定了负责人(中介人)监督产品质量和发放原科验收产品,车间建在农户家,省心省事。”在龙陵益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经理段兴恩对记者说。这家公司是集石斛种植、加工销售、技能培训为一体的企业。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550万平方米,有专业合作社、协会、加工企业60多家。2010年伊始,县妇联与县扶贫办、县农广校合作,实施了石斛枫斗加工妇女就业基地建设,已举办培训班251场(次),培训妇女1.7万多人次,带动3万余名妇女加工石斛增加了收入,去年全县实现石斛枫斗加工收入1.2亿余元。
走进龙山镇尹兆场村大门寨黄药娣家,偌大的院子里20多名妇女每个人的膝上放着一把篾筛,面前是一盆燃着的炭火(电烤炉),身旁摆放着石斛鲜条,她们把石斛鲜条在火盆(电炉)上烘烤后又在筛里卷成枫斗,技术娴熟,欢声笑语在院子里飘荡。黄药娣告诉记者:“我家院子宽敞,大伙都愿意集在我家做枫斗,1市斤枫斗加工费是80元或100元,技术熟练的每人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技术不熟练的每天也能挣100多元,枫斗是来料加工,一手交货一手拿钱,没有风险蛮稳当的。”陪同采访的村党总支书记段生信介绍,尹兆场村617户村民有439户加工枫斗,自发组成了30多个“大嫂车间”,农闲时集中在一起加工枫斗切磋技艺,农忙时各自在家加工,47名留守妇女有活干,去年实现枫斗加工收入1100多万元。
“‘大嫂车间’主要从事农特产品初加工,对技术、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广大妇女通过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就能胜任。县、乡妇联主要是做好技能培训、组织协调、妇女维权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工资不拖欠。”龙陵县妇联主席赵燕梓说。
“‘大嫂车间’的创办,还给村寨、家庭带来了阵阵和谐文明之风。以前,我和丈夫经常双双出去打工,孩子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外出时间长了与孩子就生分了,公婆也常理怨不关心孩子,有时还发生口角。现在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类似的矛盾减少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了。”尹兆场村村民黄素美说。
农家门前建“车间”,农民在家就能赚到钱。过去,牌桌、酒桌是不少村民闲时的选择。现如今,石斛、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初精加工让龙陵县广大农民户户会念“致富经”,家家手捧“聚宝盒”,留守妇女有事干,家家忙着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