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位于昌宁县卡斯镇大水平社区的云南景润江农业庄园里,工人们在各个角落里除草、疏枝,有序地忙碌着。庄园负责人黄培金说:“公司第一期流转来的600亩土地已全部种下葡萄、卡斯金枣、石榴、芒果、雪梨等。目前,葡萄和卡斯金枣已经挂果,今年有望获得一定的收成。”
云南景润江农业庄园有限公司是昌宁县2015年通过招商引进的一家龙头企业,主营水果、特种养殖、农副产品种植、收购、加工、批发、销售,观光农业管理服务,旅游咨询服务等相关业务。公司向农民租赁流转土地的年限为15年,分三轮进行。第一轮5年,每年地租为600元/亩;第二轮5年,每年地租为700元/亩;第三轮5年,每年地租800元/亩,确保农户的土地流转增加收入。目前公司已完成一期规划经济水果种植600亩,其中卡斯金枣300多亩、葡萄80亩、芒果雪梨石榴100余亩,投资达到1700余万元。二期将扩展基地1167亩。三期主要将发挥龙头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规划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10000亩。
“以前土地多,光靠一家两口子就要经营好了很不简单。平时自己种种粮食,苦上一年四季,效益也不一定都好。”一年前,大水平社区村民张绍芹一家把自己的3.8亩土地以每亩600元的租金流转给了公司,同时,她也成为了在庄园“上班”的员工。正在葡萄地里疏果的张绍芹说:“在这工作,也不是多苦的活。供三餐,每天的工资是70元,加上租金一年能有两万左右的收入。”
和张绍芹一样,被流转土地的农户通过土地转包、岀租、互换、转让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使土地在合理流转中产生更大的效益,真正地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地上农民”变成“田间工人”,农民们农忙在家干活,农闲摇身一变成为技术工人,就近打工赚钱,实现了农民收益和土地增效的双赢。如今,像张绍芹这样在庄园里工作的除了本村人,还有相邻的鸡飞镇、柯街镇等地的村民。张绍芹说:“多的时候有60多个人,就像当年的生产队‘大会战’一样壮观!现在‘庄园’越来越大了,需要的劳力也很多。”
“土地零散,自己东奔西跑‘刨土’种粮食不简单。要是出去外地打工,土地又只能荒着。”同在庄园打工的大水平社区村民穆加迎也把自家的1.7亩地流转给了公司。她说:“在这打工,最主要的还是离家近,可以兼顾家里。以前是‘刨土’,现在是‘修剪’,现在收入是以前的2倍。”
黄培金介绍,紧随着项目发展,公司正在进行人才募集、人才储备,希望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着力打造一支一流的企业管理运营团队。同时,外聘4名专家现场作指导,保证从果苗种下到结果一系列管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确保生长质量与单产效益。在种植技术上,公司坚持打“绿色”“生态”“有机”三张牌,依靠科学技术作支撑,引进优质种苗和有机化肥,建成节水灌溉供水管网系统。
走在庄园路上,看着即将收获的水果,黄培金的眼里满是憧憬。他说:“公司发展走入正轨后,计划将土地划成条块管理,划出几亩地,每亩多少钱,让农户自行管理,农药、肥料由公司统一提供,公司派出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种出来的果子质量、产量达到公司要求,公司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超过多余部分还可参与分成。”
景润江农业庄园只是昌宁县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亮点之一。近年来,昌宁县围绕建设“云南生物资源产业中心、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积极招商引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植产业”的构想,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运作模式,扶持发展万亩、千亩、百亩现代农业庄园,推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扶持、基地支撑、农民参与的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有机联结、利益共享机制,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