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漭水镇:"三管齐下"拔穷根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6/3/16

“谁贫困就扶谁。” 近年来,面对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昌宁县漭水镇坚持“三管齐下”,以“输血”扶基,以“造血”固本,以“活血”添劲,向脱贫攻坚的“硬骨”发起了总攻。  

“输血”——群策群力强基

位于昌宁县东北方的漭水镇,除了山还是山。层层叠叠的大山,阻挡了漭水的发展,也禁锢了群众的梦想。  

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仿佛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于大山里的贫困。随之而来的各种扶持政策、各级帮扶工作队,让这个冷凉山区的乡镇,顿时热血沸腾。  

依托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漭水镇变单纯救济式扶贫为综合立体式扶贫,将整村推进项目与农村人饮、通畅工程、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项目整合打包、捆绑实施。目前已累计整合发改、水务、教育、交通、卫生、文体等多个部门的基础设施项目30余个,总投资7415.74万元。  

对于居住在自然灾害频发,不适宜人生存生活的地方的贫困群众,漭水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补助和民政补助等项目资金,统筹“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扶贫贷款扶持项目,动员群众易地搬迁。为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漭水镇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的坝区规划建设新型农民社区,使搬迁群众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且引导群众由从事农业生产向从事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和个体户转变。今年春节前,已有35户易地搬迁安置农户搬进了小区。  

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市、县、镇、村四级领导干部对全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就业创业、金融扶贫、产业增收、卫生保障等十大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聊起近两年来沿江村的变化,松林村民小组禹润祥滔滔不绝。从村里修了水泥路、升级了电网、接通了网络、发展起旅游业,再到农户盖起新房、建起农家乐、开上小轿车。他说,全靠党的政策好和扶贫工作队,沿江村才有这许多的变化。  

在各种扶贫政策的润泽下,在社会各级力量的帮扶下,藏在漭水镇大山里的贫困正在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造血”——发展产业固本

打铁还得靠自身,群众要脱贫,就得让他们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漭水镇把着力点放在发展产业上,因地施策、因人施策,通过扶贫工作队扶持,村干部带头种产业试验田,引导村民发展新产业。  

联福村气候冷凉,山宽人稀,发展新产业路子窄。漭水镇转换发展思路,变劣势为优势,依托广阔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积极推广“茶叶+中草药”、“林木+中草药”“果树+中草药”等立体化套种模式。既巩固了老产业又发展了新产业,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群众一块地有了几份收入。  

“村缺水,田靠天;种一坡收一箩。”是明华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徐喜浩对明华村自然条件的描述。2010年,村里以平地园村民小组50亩雷响田做示范样板,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蚕桑产业,目前,村里的蚕桑发展到2100亩,全村毛收入从2010年的16万元上升为2015年的170万元。“一年的收入抵过去的三年”徐喜浩盘算着今年再发展600亩,让蚕桑成为村里的拳头产业。  

山峦叠嶂,沧江迂回,使得沿江村交通不便,发展滞缓。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万亩杜鹃、高山湿地、古树茶等原始自然风光、自然资源得以保存。如今,结合正在打造的天堂山、澜沧江旅游线环线,沿江村发展起了旅游休闲业,办起了农家乐,并带动了野生蜂蜜、有机松子、心叶百合粉等农特产品的销售。  

新产业要发展,老产业也不能放弃。如今,漭水镇9个村(社区),除了继续巩固提升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外,每个村都有了主打产业、特色产业,从中草药、山葵、冬桃、蚕桑、菌子等种植业到胡蜂、生态鸡等养殖业,再到旅游业,靠山吃山的发展思路,改变了漭水镇因山而贫的局面,大山不再是群众致富路上的绊脚石,而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活血”——生态建设添劲

随着生态优势在产业发展中支撑作用的日益凸显,“守住绿树青山就守住了幸福之源”成为了漭水群众的共识。  

“从过去砍一棵树多少钱到现在看一眼多少钱,群众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村里的变化,沿江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双林全看在眼里。以前,沿江村群众靠砍树卖讨生活,可是砍树非但没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反而越砍越穷,生态也受到了损毁。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兴起,沿江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办起了农家乐,那些大山里独有的山茅野菜也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热销产品。群众逐渐意识到,绿树青山才是沿江村脱贫致富的根本。  

这样的变化,在翠华社区也悄然发生着。“虽然森林覆盖率高达85%,但是群众仍积极地植树造林、护树养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苏根发说道。翠华社区人多地少,产业多而杂且不成规模,要发展只能从现有产业上找出路。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追捧,翠华社区的青山绿水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又是一块金字招牌。  

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抓共建,让群众从保护生态中得到红利。围绕这一思路,漭水镇以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绿色屏障、绿色通道“四绿”工程建设为引领,对河西水库径流区域的翠华、联福、沿江、共裕4个村(社区)实施60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划定生态核心区100平方公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22万亩,着力打造康体养生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等生态体验项目。同时,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照明、农村电汽化等农村节能环保项目,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通过统筹经济、生态、产业、景观四方面的效益,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群众增收互补的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