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宁县村级财务审计让糊涂账变明白账 干群心里都敞亮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6/2/19

财务审计后,当了多年村党总支书记的赵同元,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村里财务存在哪些问题,以后钱怎么花,花在哪些地方,花完钱怎么规范报账,现在一清二楚了。”赵同元说,村级财务审计让村里的“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群众心里清楚了,村干部心里也更亮堂了。  

2014年以来,昌宁县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存在贪污、挪用、挤占、截留公款和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对全县124个行政村(社区)全面实行村级财务专项审计,较好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教育惩治了一批违纪违法基层干部,趟出了一条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路子。  

问题倒逼改革

2014年初,昌宁县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发现个别村(社区)村级财务运行存在贪污、侵吞、长期占用集体资金、账外资金,私存私放资金,以虚假资料套取骗取资金,应缴未缴税费,乱收费,债权债务不实,集体资产资源租期过长、租金过低导致集体经济损失等问题,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对于这些问题,在县农经站工作了24年的站长周炳建有深切的认识。他说,村级财务的问题不只是昌宁县,甚至在全省、全国都普遍性地存在,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有很大关联。以往,村(社区)一般由副主任履行财务管理职能,但村“两委”三年换届一次,副主任流动性较大,工作难以衔接,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各自经手现金收支不交村财务,许多收入没有开具收据或收据遗失或白条列支,“账外账”“包包账”“捆捆账”现象突出,有些村甚至无账可查。  

2003年,国务院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行“村账乡管”,由乡镇农经站履行村级财务的会计核算工作,每个乡镇农经站至少有两人负责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2011年开始的乡镇机构改革,使村级财务的问题变得愈加严重。“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部署精神,乡镇撤销了负有村级财务监管职能的农经站,人员编制划转到其他办公室,村级财务监管由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办公室履行代理记账职能。但是该办公室并不是常设机构,工作人员也不具备相应的财务专业知识,让一些村级财务监管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周炳建说。  

“资金收入管理混乱,无总账、明细账、往来账、财产物资账等问题依然突出,挂钩单位或相关部门给的办公经费和项目款,有很多给了村里,有的甚至直接进入了村干部的个人账户。”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兼代理会计潘光琳说,乡上也没有规范的报账制度,有时候两三个月才能报一次,有时候一拖就是半年。  

此外,一些现实因素也不容忽视。大部分村组干部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高,又疏于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和财经法规,更有极少数基层干部存在“在其位、谋其值”和“为官一任,造福一家”思想,带头违反法律法规。  

整顿迈出步子

针对村级财务中存在的问题,昌宁县成立村级财务专项审计工作组,由县审计局牵头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在全县124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村级财务专项审计工作,为201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做好准备。一场村级财务的“审计风暴”在全县展开。  

村级财务问题积压多年,牵一发动全身,如何审计?为此,昌宁制定了详细的审计方案,首先由相关部门清理核实2005年以来,下拨到各个村(社区)民生保障、强农惠农、项目建设、部门补助等资金,并在规定时限内汇总到县审计局,由县审计局分乡镇、分村(社区)再次逐项梳理归类,提供给审计小组作为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依据。其次,核查乡镇站所兑现资金情况,审计小组根据部门提供的相关材料在乡镇召开乡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动员乡直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村级财务专项审计工作,深入乡镇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服务中心、水利站、农信社等逐一核实相关情况,实现上下一致、横向衔接。  

对于涉农资金落地情况,审计小组深入村民小组走访座谈、召开群众会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重点了解种粮直补、农村低保、扶贫帮困、民政救济等涉农资金落实情况,重点掌握近几年来集体土地、林地、房产、矿产等集体资产经营和处置情况。  

昌宁县审计局副局长杨明昌说,在村级财务审计中,注重抓住少数关键,突出审计重点,盯住村党总支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所经手的资金进行全面展开审计。紧盯贪污、侵吞集体资金,账外资金,私存私放资金等6个重点进行审计。同时,重点审计群众意见较大的处置和经营集体资产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和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  

截至去年6月,昌宁县审计专项审查涉及13个乡镇、124个村、33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分别为100%、100%、17%,共查处存在问题并处理资金7341万元,其中,收缴县乡财政568万元,对12个乡镇141人涉及金额1238万元移送县纪委查处,村级财务收支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向社会公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  

改革趟出路子

“村级财务审计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珠街乡岔河村党总支书记段晓虎认为,通过开展村级财务专项审计,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教育和惩处了违纪违法的干部,村级财务“糊涂账”变成“明白账”,重塑了基层党组织及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凝聚了干群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强大力量。  

杨明昌说,对于如何巩固审计成果,建立村级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昌宁县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工作。 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昌宁县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督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昌宁县村(社区)干部管理办法》《昌宁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监督制度(试行)》《昌宁县进一步加强村(居)民小组财务乡镇代管工作实施方案》《昌宁县村级财务操作指南》《昌宁县村级票据使用管理规定》《昌宁县村级财务审计实施办法》等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台,重点解决了谁监督、监督谁和怎样监督的问题,规范了票据使用和报账流程,真正把村级财务纳入到了乡镇管理,从源头上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堵塞漏洞。”杨明昌说,珠街乡还安排3名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村级财务管理。  

针对村干部财务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薄的问题,昌宁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县纪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检察院、县司法局等单位共同参与,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依法依规履职能力。  

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将县政府投资审计中心更名为昌宁县政府投资和农村集体财务审计中心,赋予其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职能,实行三年一次全面审计,一年一次抽查审计。加强县农经站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和业务指导。  

昌宁县的探索,为村级财务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但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仍有力不从心的地方。按照规定,目前村级财务监管由乡镇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办公室履行代理记账职能,因缺乏编制,其工作依然由其他部门的人员来兼职代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级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编制问题,更需省级相关单位才能解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