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云南赋予“环保世纪行”新主题:“你我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 10多年来,龙陵县坚持围绕“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的思路,并把发展沼气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困难、壮大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小沼气“洁”了村容,“肥”了林农,“绿”了青山,“铺筑”龙陵山区富民绿山阳光大道。
沼气“洁”了村容
“社社社容整洁,村村村貌靓丽”这是勐糯沼气示范镇打造文明农村的真实写照。该镇把沼气建设与“国家重点建设小城镇”项目相结合,以沼气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农村文明建设,一改农村过去“脏、乱、差”的现象,目前该镇建成沼气池2707口,普及率达79%,基本形成“家家厩厕藏沼气,户户厨房烧沼气”的态势。
多年来,由于受“守旧”的思想束缚,农村环境一直处于“脏、乱、差”的落后状况。为打破制约“瓶颈”,扭转农村传统思想观念,该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坚持把省列8件“民心工程”之一的沼气池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整合项目资金,按照“一厩三改(建池,改厩、改厕、改厨)”和“三洁(门前洁、庭院洁、厕所洁)”的要求,实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部门推动”的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到目前,林业、新农办、农业等县关部门累计投入资金760多万元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如今,沼气池改变了项目区往日的“家家烧火,户户冒烟,猪牛羊粪随处排放、蝇虫为患”现象,成了人畜粪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物废料的“积宝盆”,山村处处呈现出“平顶房绿树丛中掩映,瓜果蔬菜田园里瓢香”的景象,眼下,“干净整洁”已逐渐成为农民心目中衡量家庭文明的标准之一。
沼气“肥”了林农
农村沼气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炊事方式,而且农户对“三沼”(沼气、沼渣、沼液)实行综合利用,促农增收保生态。目前,全县培训农村沼气技术员170多名,编制发放《农村沼气实用技术手册》等科普资料45000多份,建农村沼气技术服务网点10个、村级农村能源服务队1个。据县农村能站技术人员介绍,建一口8-10立方米沼气池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250-300元左右,使用沼肥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约25%,提高粮食产量近10%,利用沼液喂猪可节约饲料约15%,一天可节省约1.5个劳动力。该县把沼气池建设与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大力推行“猪+沼+种植(菜、果、粮)”、“猪+沼+养殖(鱼等)”“猪+沼+石斛”等生态模式,如“猪+沼+石斛”模式不但石斛无农药残留、病虫害少,可提升产值10%左右,而且养猪每户每年可增收近1000元、节约燃料支出500元以上。大部分农村妇女已从烟熏火烤的“灶台”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农村经济生产。30年来,全县林业产值年均递增600万元,总产值现突破2亿元大关,。农村沼气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连心池”,43600多户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沼气“绿”了青山
为有效地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1994年以来,龙该县把农村沼气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立县的重点工作抓,借助国家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沼气池建设的“东风”,着力把发展沼与解农村“烧”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健全完善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规范运作管理,确保建一口成一口。推行“一气多用”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新模式。到目前,全县建成沼气10915口,年产气546万立方米,比裸地相比,可多储水72立方米,相当于投资千万元建造的水库3座。如今,沼气累计容积达8.7万多立方米,每年约可节薪柴1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45000亩薪炭林年生长量,可保护36000亩(240公顷)以上的森林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67.85%,比30年前增长了40个百分点。沼气“绿”了青山,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地为野生动物种群的繁衍和栖息留存了“自然居所”。(郁云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