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沿着刘霁公路一路向隆阳区水寨乡前行,柏油路两旁的松林边种有樱花、杨梅、茶花,把这里的春天打扮得绿意盎然。无论是穿行在海棠洼、太元、上江边,还是棕元、水沟等村寨,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为这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乡脱贫找到了精准出路。
路网建设 打通基础“要塞”
大山与大山相望,村寨与村寨相连,靠的是什么,就是路。
“以前,进村常常遇到断头路,只能调头原路返回,如今,村连村、寨连寨,打通了全乡10个村的交通网……”水寨乡党委书记沈国兵很是欣喜。
从水寨乡太元村出发,沿着新开挖的村组道路一直前行,虽然是才开挖好的毛路,但对于村民而言,路通了,生活方便了。来到太元村百合自然村一带,尽管一路灰尘飞扬,但和去年相比却有了“天壤之别”。
“去年以前,百合村村民想去集镇,只能绕去太元,再从太元经过海棠去集镇,近30公里路程大概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好了,百合到上江边的路通了,再从上江边到集镇,总的路程也才12公里左右。”站在土路上,太元村党总支书记杨国进道出了心里话。
修路,不仅打通了太元村至上江边村的要塞,还打通了水沟村至水寨集镇的连接。“以前我们去集镇,只能从村里绕行至天津铺再通过刘霁公路到集镇,差不多38公里,去年年底,修了水沟至棕元的道路,如今水沟至棕元再到集镇,总的也才16公里左右,路程少了一半。”水沟村党总支书记仇琳美也算了一笔“路程账”。
据悉,水寨乡整乡推进项目规划总投资15236.8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9673.09万元,道路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目前,该乡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含弹石路)31条,20%道路已完成路基平整、挡墙修筑,部分道路已开始硬化,完成生产道路开挖40公里,将水寨乡10个行政村的道路交通网连成一片。
产业扶持 增强“造血”功能
“路通了,我们的核桃也好卖了,产业也跟着发展壮大起来了。”杨国山是太元村清马洼自然村的核桃种植户,他家种植了50亩核桃,目前已有300多颗核桃树挂果,去年产3000多公斤干果。“以前,我们运输这块确实有点难,从地里打下来,运回家烘烤,再找骡子或者拖拉机把干果拉倒太元街或者板桥街交给商贩,按照3角/斤的运输费,一年下来,也需要2000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太元村清马洼自然村24户群众共种了900多亩核桃,其中,11户群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桃产业是我们村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这11户人家,今年将靠着核桃产业脱贫。”杨国进还介绍道:“我们目前准备示范种植林下经济,在核桃树下种魔芋,也是精准扶贫的又一项惠民产业。”
在种植业上,该乡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精准脱贫,除了林下种植魔芋外,还种植高产马铃薯、黑麦草等作物。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能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就是好产业。
“牛耳朵上的标记代表什么?为什么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有?”“那是‘耳标’,是经过防疫检查后健康的标志。”在新路村干沟自然村养牛户马义明家,他和他两个哥哥通过精准脱贫政策,今年年初购买了9头母牛,每头母牛得到6000元补助资金。“我们的政策首先是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其次要求养母牛,再次规定每个户头补助不能超过5头……”隆阳区扶贫办副主任杨正元介绍说。
“年初去巍山买牛时,由乡政府组织我们一起去,畜牧站的人帮着我们看,真是感谢如今的好政策,能让我们看到脱贫的希望。”村民马义明谈起现在的政策,拍手称好。在养殖业上,该乡准备打造养殖100头牛、1000头猪以上的示范村,以村为单位,通过“圈养”,不喂饲料,打出生态养殖品牌。
林下经济 生态脱贫“攻坚”
行进至海棠洼、太元一带,房前屋后的樱花、李花、桃花与刚发芽的核桃树交相辉映在一起,美不胜收,让人切身感受到“乡在山中,村在林中,家在花中”。
“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是水寨乡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打出‘生态牌’的基础,选好适合水寨各村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做好循环经济是生态扶贫的一大举措。”乡党委书记沈国兵介绍说。
水寨森林资源丰富,耕地资源少,发展林下经济是最好的举措。记者在水寨采访期间,该乡的太元、上江边、棕元等村正在示范种植3700多亩的林下经济——魔芋。“如果示范成功,以后推广至全乡,每亩将带给农户3000元左右的额外收入。”水寨乡纪委书记周中明说。除了多层次发展林下经济外,该乡还采取继续管育好松茸、块菌的山林环境,合理有序采挖,实现可持续发展;精细化种植花椒、苦荞、高产马铃薯等传统特色品种,稳定规模,提高效益;进一步开发续断、龙胆、七叶一枝花、红花等效益较高的中草药,提高林地产值……
林下经济是水寨乡生态扶贫的一项举措,发展山村旅游又是该乡生态扶贫的一大出路。
该乡立足生态、文化资源,抓住市、区将板桥、金鸡、水寨列为旅游开发新区统一规划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水寨打造成为保山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借助整乡推进的东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丝绸古道、古驿站、霁虹桥、兰津古渡、摩崖石刻、澜沧江景观等历史景观资源,依托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0%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古道游、户外运动游;进一步改善农家乐住宿条件,提升农家乐接待水平和质量,打响松茸、松露等特色山珍品牌,不断完善农特产品购销体系,以淳朴的农家风格为游客提供游、吃、住、购一条龙服务……在山村旅游上,该乡列出了具体发展目标。
“我们乡实施扶贫整乡推进以前,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262人,占全乡人口的36%,如今,路打通了,产业有了,生态经济正在发展,计划2016年年底,5000多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沈国兵信心满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