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以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要求,围绕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位强势推进 创新扶贫攻坚机制
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决定》、《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机制创新、资金投入、社会帮扶、责任落实、工作考核等方面强化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扶贫工作副市长分别挂一个县(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并具体联系一个乡(镇)的扶贫整乡推进项目,重点任务亲自过问、亲自研究部署,形成了高位强势推进的工作态势。
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财政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了市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市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上年投入为基数,按照20%的比例逐年增加市级财政资金,县(区)按照不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比例增加扶贫投入。2011年以来,全市投入市级以上扶贫资金25.83亿元,稳步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安居、劳动力培训转移、信贷等扶贫项目,全市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65.62万人减少至32.77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2.85万,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8.57%降至14.48%,贫困发生率下降14.0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5元,比2010年增加2649元,贫困群众脱贫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夯实基础设施 增强贫困山区发展后劲
3年多来,全市坚持把扶贫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安居工程、易地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建设作为助推边远贫困山区发展脱贫的重要抓手,投入扶贫项目资金7.08亿元,实施扶贫整乡推进项目9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298个、多乡连片开发项目2个、新建扶贫安居房6518户、易地转移安置17484人,贫困山区道路交通得到加强、人饮安全逐步解决、居住环境明显改观,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项目建设中,部分乡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了一批增收脱贫的示范样板,如腾冲县荷花镇依托“坝派巨泉”、玉雕、傣族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示范乡镇;昌宁县漭水镇将高海拔、冷凉气候等劣势变为优势,把助农增收脱贫作为重点,大力发展茶叶、核桃、蚕桑等高原特色农业,夯实群众发展基础;施甸县万兴乡依托善洲林场,开发红色旅游,拓展群众增收渠道;腾冲县固东镇银杏村整合交通、美丽乡村、财政转移支付、旅游、扶贫等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扶持农家乐61户,目前年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实现年收入2000多万元。
壮大增收产业 筑牢贫困群众增收基础
全市通过在贫困地区兴产业、建基地、扶龙头、培大户、创品牌,着力培育甘蔗、蔬菜、茶叶、核桃、咖啡等优势产业,筑牢贫困群众增收基础。全市通过信贷扶贫、产业扶贫、贫困村互助等方式,投入扶贫资金17.52亿元,扶持农业产业65.3万亩,扶持家禽养殖100万只,扶持扶贫龙头企业36家,带动14万多户60多万贫困群众增收,项目经济效益、扶贫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此外,腾冲县还通过整合整乡推进、产业扶贫、信贷等项目资金,扶持云南台茶产业有限公司发展高山乌龙茶3.1万亩,仅2013年就带动48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9259元、人均增收1852元。
坚持扶智为本 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素质
坚持扶智为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技能、增加劳务收入、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几年来,累计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287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42463人次,培训后转移39024人。通过培训,不仅提升了贫困山区劳动力素质,推广了农业农村实用技术,还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加了劳务现金收入。为防止代际贫困传递和保障教育公平,全市通过 “雨露计划”的实施,共向1570名贫困学生补助学费117.75万元,为贫困农村家庭减轻了学费负担。
动员各方力量 合力向贫困宣战
进一步拓展社会帮扶合作空间和领域,抓住教育部3所直属高校新增挂钩保山以及保山被列为上海经济合作地州之一的机遇,积极主动加强与各级挂钩帮扶单位对接沟通、汇报争取,向挂钩帮扶单位帮助引进各类资金90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0多个,为贫困山区赢得实实在在的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及人力资源支持。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重新确定“十二五”期间定点挂钩扶贫联系村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全市挂钩帮扶工作,全市28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挂钩891个村,结对联户69000多户,3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协调争取资金6亿多元,实施帮扶项目2000多个。挂钩帮扶工作为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动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随着7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国务院把每年10月17日确定为我国扶贫日,国家和省所出台的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将转向创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责任落实、改进市直部门和县级考核、精准扶贫、优化干部驻村帮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健全金融扶贫、完善社会参与、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等8项机制,扎实推进乡村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农村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科技、健康服务、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10项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为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打牢更加坚实的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