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古代为哀牢国首邑,东汉设永昌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驿站和边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辉煌一时。
往事越千年。几经沉浮,保山再次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地处滇西咽喉位置的保山,区位优势愈加显现: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两大国际通道、两大对外经济走廊的交汇点。
保山相时而动,顺势而为。
为了实现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拓展保山中心城区战略发展框架,疏解老城职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近年来,保山大力推进东城区建设,围绕建设滇西边境中心城市,构建东城生态智慧新区的核心工作任务,将东城区打造成“沿边开放的高地、投资兴业的洼地、商贸物流基地、休闲旅游养生胜地、创业就业福地”,实现产、城、人与生态智慧环境的自然和谐融合。
产业之城 以产兴城依城促产
仲春时节,满眼绿色,处处生机。
采访车沿着平整宽阔的大道在保山工贸园区穿梭,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位列道路两侧,路华能源科技(保山)有限公司、云南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山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中柏韩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次而过,这片曾经的丘陵缓坡荒地,成了投资的热土、发展的摇篮。
在城市建设中,保山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通过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繁荣城市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吸引要素集聚、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成立于2012年的保山工贸园区,位于东城区南侧,是云南省重点产业园区、云南省第一批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为轻纺、数据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和木材、建材、小商品生产及五金机电小商品配套产业。
园区内,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中心机房一期工程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以IDC产业布局为核心,运用市场化手段,建设面向全国的云存储仓库、数据灾备中心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大数据存储、备份及信息交换枢纽,打造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发展运用新高地。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共有106户,2013年,保山工贸园区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列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被省工信委评为云南省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去年10月被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去年,园区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实现托管区生产总值19.3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公共预算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67.76%;实现工业总产值61.53亿元,同比增长33.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66亿元,同比增长35.6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26.01%。
保山工贸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赵碧原说,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区域平台、云南省轻纺产业的龙头和核心集聚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承接轻纺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产城一体、和谐人居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同时,依托保山茂华义乌国际商贸城,打造聚集2万多种商品、上万家商户的销售平台,把生产加工、商贸物流有机连接形成一体化,成为辐射滇西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贸易、批发、物流中心。
民生之城 以人为本配套完善
青华湖西湖、主要骨架路网、青阳水厂、污水处理厂、棚户区改造、三校一院搬迁工程、综合管廊工程……在东城区,一大批配套设施正在加紧施工。
在推进东城区建设中,保山总结以往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市文化特质不鲜明、无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引导等问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做足人的城市化这一核心文章,城市功能从便民、利民的角度有机嵌入,为新区市民创造高标准物质生活和集约化生产环境,“人”与“城”的精神风貌得到极大融合,相得益彰。
东城区以湖、园、路、基础设施、重要公共设施、棚改项目为规划突破和建设抓手,以生态、文化、宜居、安全、田园等为主要理念,通过东河整治、青华湖公园建设、保岫路、青华湖路、青堡路等的建设,来架构东城区“山、水、田、城、园”共融的框架格局。
保山市委、市政府将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投资167亿元,实施累计240万平方米的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举全市之力,集中攻坚,有序推进了棚户区改造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总建筑面积为280469.82平方米的红花一期安置小区已投入使用,入住率达70%以上。
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合理规划安置住房布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每个安置小区,都做到了配套设施齐全,绿化率达30%以上,停车位配置到户,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建立健全了各项社会保障机制,让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成为棚户区改造的最大受益者。
对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居民,通过重点培训,优先推荐安排到园区就业,以解决居民的长期生计问题。以此为带动,隆阳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迈开大步,用3-5年时间实现8万农民市民化,被征迁农民可实现同城就业、同城入住社区。
在东城区的规划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变以往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的做法,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以改革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把政绩埋在地下,终结城市“拉链式”开挖的现象。同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和要求,通过增加城市建设的透水性和低冲击开发,使城市海绵化。
生态之城 环境人文相得益彰
在东城区,远远望去,一片开阔的湖面上,矗立着一座仿古阁楼,此为永昌阁。永昌阁建筑风格大气雅致,强调人文内涵的表达与传统意境的营造,以传统“阁”建筑手法承接永昌地域人文特质。文昌阁将于周围的广场、牌坊、桥梁、绿化等设施一起构成永子文化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育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古建筑公园, 是传承永子围棋文化,展示保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目前,正在抓紧推进永子棋院附属工程建设和绿化工程的实施,计划今年4月底前完成永昌阁土建工程、附属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5月底完成内部装饰装修和陈展工程。
在东城区建设中,为避免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等城市建设的通病,保山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东城区建设体现了环境的生态,又彰显人文的生态。
在城乡规划中,力求从源头精确城市定位,充分利用丰韵的山水人文资源,在东城新区规划中着力研究田园风光带保护、东河治理、青华湖景观恢复打造、东山公园建设,坚持休闲与旅游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打造城市山景、地景、水景、文景旅游节点。同时,加强对城乡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片区特有的地貌特质、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打开城市记忆之门,传承悠久的历史人文,重塑和延续地方历史空间和传统生活形态,展现城市特色。
对于重构乡愁,在建设中也有充分的考量。保山对东城区内的乡镇及村落进行梳理,结合美丽乡村的改造,对乡村风貌进行综合整治,将文化特色、乡村建设、田园风光、休闲观光等结合考虑,打造具有丰厚文化特色,能够记忆乡愁的田园风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