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工业经济的保山跨越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6/4/14

保山,昔日的农业大市、滇西粮仓,经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产业链条化、生产清洁化、市场国际化的道路,工业经济发展呈现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   

去年,保山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35.9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全省排名第一位,是“十一五”末的2.29倍,年均递增18.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61.43亿元,同比增长19.2%;规模工业增加值116.94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全省排名第一位。    

保山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保山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沿边开放新高地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合理布局 凸显产业集聚作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突出产业集聚主导作用,合理谋划产业空间布局,保山围绕“五基地一中心”发展战略,坚持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优化布局、产业入园的发展要求,使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在空间布局上形成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的格局。    

保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志胡介绍,按照行政区划布局,保山实施“一带四板块”发展战略,即以杭瑞高速和昌宁至猴桥高速公路沿线为纽带,连接四大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板块。    

按照产业布局,隆阳区、施甸县与水长、工贸实体化管理园区为一个板块,是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门类齐全、集聚度较高的经济区域,工业产值占全市的50%以上。重点布局冶金化工、生物资源加工、建材制造、玛瑙、黄金、轻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服务等产业。    

腾冲市与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腾冲工业园区)为一个板块,依托与边境经济合作区融合及前沿口岸优势,重点布局采选、生物资源加工、生物制药、建材制造、翡翠玉石、木材家具、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及出口产品加工贸易等产业。    

另外两个板块分别布局在龙陵县和昌宁县,其中,龙陵县(龙陵工业园区)重点布局硅产品、生物资源加工、高档陶瓷、高档玻璃、石斛、动力锂电池、电动车、新能源等产业;昌宁县(昌宁工业园区)重点布局茶叶、核桃、畜产品、硅产品、新能源等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各个板块依托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全市5个工业园区都进入省级工业园区,腾冲经开区、保山工贸园区被省政府批准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园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园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5年,5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63.25亿元,同比增长23.29%;完成工业增加值85.74亿元,同比增长17.73%。    

完善服务 精准帮扶排忧解难

在轻纺产业园区,保山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各类纺织机器飞速旋转,工人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该公司自去年4月底与保山市洽谈合作到今年1月28日投产,前后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保山速度”。    

“自从我们来到保山就享受到了‘贵宾待遇’,办理各种手续都有各级政府帮忙,到目前为止帮我们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证、节能评估证、进出口设备许可证及办理银行开户等各种事项。”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辛哲峰坦言,“这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如果我们自己去按部就班地办理相关手续的话,工厂到现在也开不了工。”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保山市迎难而上,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市级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工信部门领导和科室联系企业和项目,加大对企业帮扶力度。    

保山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现场调研腾冲铁矿石生产、双友钢铁、工业硅等企业,解决生产用电、产品运输和市场问题,确保载能工业保持较高开工率,实现了载能工业和电力的同步增长。    

保山市工信委、市能源局和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多次研究并向省相关部门汇报,推进保山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和输配电价改革措施。积极配合昆明铁路局广通车务段开展铁路改革和运价政策宣传,深入企业调研,制定一厂一策运输方案。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资金扶持,2015年,全市工信系统共争取国家、省级十八类专项资金扶持项目113项,扶持资金14875.36万元。    

全市共搭建市本级、隆阳区、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5个“助保贷”平台,入池政府风险补偿铺底资金5800万元,企业助保金累计缴纳1590.5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72175万元,贷款余额15893万元。    

保山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紧紧围绕“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这一主线开展工作,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    

同时,保山市通过召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会、表彰优强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制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举措等,逐步构建合力高效服务企业发展的格局。    

培育主体 大力推进转型升级

曾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是保山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2013年底,保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39户,仅占全部工业企业1086户的12.8%。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升级为一般纳税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山市于2014年2月制发了《保山市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条措施》,决定从加强基础工作、“双升”工作、财税支持、融资服务等8个方面,推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    

申报国家、省、市、县(市、区)支持工业发展扶持资金的企业,原则上必须是规模企业或培育纳规的骨干企业。每年从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30%专项用于扶持成长性较好的工业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对新入规企业,用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每户奖励3万元。    

工业信息化、统计等部门协同配合,联合组织开展了规模以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清查工作,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至2000万元之间的工业企业中,筛选出了一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企业作为培育纳规的骨干企业,建立信息库,实施重点扶持、动态管理,对达到规模以上条件的及时组织上报。    

去年,全市新增规模企业42户,至此,“十二五”期间,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由2010年的81户增长到2015年的209户,增长1.58倍;规模工业总产值由108亿元增长到361.4亿元,增长2.34倍,年均递增27.32%;规模工业增加值由38.14亿元增长到116.94亿元,增长2.07倍,年均递增25.11%。    

在抓微型企业的培育上,市政府分解下达任务到市工商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团市委、市妇联5部门及5县市区、园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市圆满完成1400户微型企业培育任务,带动7714人就业。563户微型企业获得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5337万元贷款支持。    

各项培育措施的实施,使民营经济得到稳步发展,2015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达88546户,比“十一五”末净增加11.4万户,年均递增12.75%;完成增加值273.99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加172.99亿元,年均递增22.09%;占GDP比重达49.6%,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1.1个百分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