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到菜场里买些新鲜蔬菜,吃完早点,约上三五老友到镇文化中心做做健身操,或读会儿书报,或甩上几把“老K”、打上几圈小麻将……对于因地质灾害从龙陵松坡搬迁到宁馨小区年逾古稀的苏绍堂老人来说,这日子过得实在是惬意。
苏绍堂这位因新型城镇化而“上楼”的农民的这份惬意缘于生活的无忧无虑:在政府资助下购买了120平方米的单元房,儿子儿媳打理着30多亩甘蔗地、8亩烤烟,孙子孙媳在一家民企打工,收入不错,重孙在家门口上了幼儿园,自己每月有几十元的养老金,儿孙孝顺,家庭和睦。“我爹每天有三个快乐驿站,早上到广场上做健身操是第一个‘快乐驿站’,中午到文体活动室找乐子是第二个‘快乐驿站’,晚上到电教室看数字电影是第三个‘快乐驿站’咱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比城里差。”苏老倌的儿子苏金朝笑着告诉记者。
在龙陵县勐糯镇,年轻人的日子同样过得惬意。海头社区30挂零的寸德波和爱人此前一直在外地打工,2014年返乡创业种植了5亩石斛让妻子打理,寸德波在人寿保险公司跑业务。说起如今的工作,寸德波感到很满足,“在外地打工虽说一个月挣6000多元,各种开支也大。现在在家乡工作工资3000多元,但开支很小,算起来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在外地打工不能照顾家人,现在每天都可以陪着家人和孩子,感觉特别爽。”
苏绍堂和寸德波的满足,得益于勐糯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集镇建设定位在宜居宜业生态工业型集镇的坐标上,以城(镇)促产,以产兴城(镇),产城互动,城乡共融发展。
2014年3月,勐糯镇展开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毗邻南伞、木城口岸(怒江),连接芒市(机场),大瑞铁路穿越龙陵境内的“水、陆、空”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活力强劲的热区资源(蔗糖),储量丰富的铅锌矿与积淀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全力发展种植、养殖、制糖、矿冶、旅游、物流六大产业板块,把勐糯培植为产品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洼地”。
以集镇“九纵十横”规划为依托,对勐糯正街、大寨街、团结路3条集镇道路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完成糖厂至黄南线、环城东路、环城公交等建设项目,力争3年内集镇面积达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2万余人。按照“一街一种风景树,一院一个小盆景”的理念,加快推进沿河(海沟)景观大道、营盘山休闲公园、广播山森林公园、勐糯湖(海子)及“生态肾”湿地公园、大寨传统古村落等建设;打造菠萝蜜树一条街、伞树一条街、灯台树一条街,引导居民绿化美化宅院,培植庭院“绿肺”,营造城(镇)在林中、宅在树中、人在天然“大氧吧”中的居住环境。
勐糯镇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的机遇,整合项目资金3.1亿元在集镇规划区新建4个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670户2500余人,增加集镇人口。同时,实施了一期工程投资89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45亩的龙陵第二人民医院(勐糯卫生院)、总投资1.038亿元占地50亩的文化中心、总投资3.15亿元小海湿地保护与治理、总投资3500万元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提升改造、总投资2900万元土地整理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总投资1600万元中小学改造提升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至8月底,已完成集镇建设投资2.8亿余元,市区内强弱电及输水管道全部“住”进了地下“集体宿舍”,完成了3条主干大街的改造提升,架设太阳能路灯239盏、高盏灯1盏,新植绿化树1196棵,建成绿化小品8个,安装垃圾桶86个,购置电瓶巡逻车2辆装备到城管中队,开通了集镇公交线路,投入营运19座公交车4辆,方便了群众出行。集镇面积已达1.47平方公里,集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已达45%,集镇人口9000余人。
“要想发展城镇,得优先发展产业。留得住企业,才留得住人,两者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勐糯镇党委书记范荣武说。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云南恒冠泰达公司到勐糯投资兴业。2014年10月,该司投资6亿元到勐糯兴建3万“褚橙”基地,已流转土地1.2万亩,种植褚橙8100亩,已有部分挂果,生态肥厂建成投产。“褚橙”产业链上的纸箱厂、加工、储运等可以吸纳6000多农村劳力就业。域内的永昌铅锌公司在巩固提升铅锌主业的同时,实施跨界转型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绿色矿山理念,依托已开采矿区盘活存量土地,成立了龙泽公司发展种养业,已拥有干水果400余亩,种植红木3000余亩,养蜂300余巢,林间养鸡2万余只,产业贡献率正在逐步释放出来。
勐糯镇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业向功能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村)集中的有效路径,依托集镇规划布局了核心产业发展区、褚橙孵化区、小微企业聚集区3大板块,将人、工业、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始终列为首要目标,致力打造一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商业服务体系、医疗教育体系、文化娱乐体系配套的产城融合发展之城。
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勐糯镇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全镇范围内迁村并点工作力度,逐步实现山区农民往坝区走、坝区农民向集镇走、新居山下建、产业山上兴、臌胀集镇人口,共享城镇资源。规划建设三大世居民族(傣、彝、傈僳族)风情园区,与旅游景区(点)融为一体,以提升集镇文化品位,促进集镇建设“产业化、人文化、民族化”。
依托“一江”(怒江)、“一山”(江中山)、“一址”(大花石新石器遗址)、“一洞”(仙人洞)、“一湖”(大小海湿地)、“一园”(民族风情体验园)、“一果”(褚橙)的人文自然优势,把镇域内的景区点统一规划,营造山水人文景观“百里山水画廊”,打造特色经济,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在办好一年一届的傣族“泼水节”的同时,每年将举办一次“褚橙节”,擦亮旅游品牌,激活镇域经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