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是新的、住房是新的、彩电冰箱也是新的,烟地咖啡园是绿的,说起自己的“脱贫路”,龙陵县碧寨乡澡塘移民新村年过七十的移民赵家匡湿了眼眶。赵家匡一家三代同堂4口人,儿子、儿媳和上小学的孙子,祖祖辈辈居住在距碧寨坝10多公里的山外寨,不通公路,耕地都在碧寨坝的山峁上,住山种坝、人背马驮是几代人不变的风景。当地的民谣是:“山外寨苦情多,推开房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地,种一偏坡收一箩。”“住房四面透寒气,家家户户穷兮兮……”政府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使坡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种植了甘蔗、香料烟和咖啡,收入增加了。但是,挥之不去的心结是住山种坝的生活现状没有改变,都盼望搬下山。去年政府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山外寨71户286人整体搬迁到澡塘安置点定居定耕。“我们都希望搬迁到离耕地近,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居住,享受土地整理带来的好处,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
搬下山 换个活法
2012年,龙陵县实施了总投资5348.75万元,建设规模1401.0802公顷的“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涉及碧寨乡的碧寨、梨树坪、三家村、新林5个村(社区),勐糯镇的勐糯、沟心寨、大寨3个村(社区)及勐糯糖厂、三江口国有林场。工程完工后,新增耕地42.2385公顷,新增耕地率3.01%。其中:碧寨乡完成投资2712.31万元,完成建设规模665.1819公顷,新增耕地20.9106公顷,新增耕地率3.14%。完成土地平整484.09公顷,建成蓄水池13座、取水坝2座,改建干、支渠4条,新建了农渠、排水沟、田间道及文化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那是幢养育了张定安一家四代人的土坯房,简陋又孤独。这些年张定安一家四口人就靠几亩薄田瘦地维持生计。大儿子已经上初一,8岁的女儿先天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唐双凤成为女儿的贴身“厚棉袄”常年侍候着女儿,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张定安肩上。山路难走,孩子到村完小上学,每天在路上要步行三个多小时,而且每次为女儿治病都背着她到乡卫生院,女儿一天天长大了,自己和妻子一天天老了。张定安感叹,能搬到交通便利生产条件好的山下居住,是他和家人多年的夙愿。
这个夙愿终于实现了。2015年4月,碧寨乡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生存环境恶劣就地难以解决温饱的农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定耕定居,张定安家被安置到澡塘安置点。安置点水、电、路等公益设施由政府统建,每户宅基地170平方米,政府对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无偿补助6万元,提供20年期无息贷款6万元,一般搬迁户无偿补助4万元,提供政府贴息16年期贷款6万元。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帮助下,张定安自筹了8万元,建起了一正一厢砖木结构的宅院,修建了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安装了太阳能沐浴器,添置了新款家用电器和一辆摩托车,过上了烧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每天能洗热水澡,代步靠摩托,通讯联络靠手机的生活。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要想彻底拔穷根,不得不换个环境谋发展。”碧寨乡党委书记赖永文说,搬出来,换个活法!依托集镇(市)、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安置地的承载能力,或商或工或农,已成为乡党委政府的共识。近期,碧寨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97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92户,选定的四个安置点都在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移民建新家发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兴产业 拔除穷根
无论是对于易地搬迁扶贫的贫困户还是对于安住故居的贫困户来说,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怎样发展产业才能致富?碧寨乡的体会是:在“优”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搞突破。地处山区的碧寨人均耕地少,耕地碎片化,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为碧寨发展“两烟”、甘蔗、核桃、龙陵黄山羊等高原特色产业提供了平台。全乡种植“两烟”8489亩、甘蔗6284亩、核桃6.6万亩,黄山羊存栏6.33万只,去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78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1元。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碧寨乡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扶贫理念,按照把贫困户吸纳进产业,把产业包装成项目的思路,大打产业牌,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户),以“公司+基地(园区)+贫困户”“合作社+互助组+农户”等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户从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中增加收入。按照“四带三区一覆盖”,即芒果、树番茄、楤木、核桃四个产业带,野生石斛、大树茶、中草药种植三个产区,以黄山羊、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全覆盖。采取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挂包单位筹措一点、村级筹措一点、挂钩干部筹措一点的方式,筹资100万元建立了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全乡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300多万元,重点发展甘蔗、“两烟”、核桃、中药材、黄山羊、生猪等产业,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大户)担纲开发,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依托10多家龙头公司(大户),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全乡种植中药材2275.5亩、石斛700余亩、树番茄30万株、芒果22.01万株,对2.2万亩核桃进行疏密改造,为4个贫困村6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能繁母羊1269只、种公羊70只、能繁母猪1125头,养殖胡蜂1300巢、中华蜜蜂1050巢,每户立卡户有了1至3个致富产业,去年实现全乡退出贫困。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扶贫产业不一定‘高大上’,而是要适宜、适度,又不脱离实际,让扶贫项目成为贫困户自己的产业。”县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李维凡说。县民政局投资35.7万元扶持34户立卡户养殖黄山羊510只,向93户立卡户发放能繁母猪93头,向107户立卡户发放能繁母羊214只;投入资金31.6万元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树番茄180亩、芒果544.6亩,吸纳132户立卡户加入到产业链上。
正在给芒果树培土的立卡贫困户张绍昌乐哈哈地告诉记者:“政府无偿提供树苗种了8亩芒果、3亩树番茄,都是在土地整理过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地上种植的,长势很好,3年后就有收入,咱又多了一本‘绿色存折’了。老家的50多棵核桃已有20多棵挂果,每年有8000多元的收益,而且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土地整治让黄土变成金,种植的粮经作物产量都增加了,再富不起来是‘憨包’。”对未来,张绍昌信心满满。
夯基础 “强筋壮骨”
“土地整理可真是造福农民的好项目,土地经过改造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产量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正在采摘香料烟的新林村村民朱金仁对土地整治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赞不绝口:“我们朱家寨27户移民都是从高山上搬迁到怒江边定居定耕的,土地整理坡地变成了水平梯田,灌溉沟渠修到地垅边,过去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我们寨27户村民种植香料烟112亩,平均亩产值4300元,我家种了6亩,收入2.6万余元。”他的妻子接过话茬说:“过去,每年过完春节,寨里的青壮年农民都要到外地打工挣零花钱,现在种烟有了挣钱的路子,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家种烟了。采烟季节人手不够,我家还得找小工。”村党总支书记李家聪介绍,今年全村种植香料烟965亩、无筋豆102亩,长势较好,已进入采收季节,可望实现产值480万元,全得益于土地整治为耕地‘强筋壮骨’。”
碧寨乡乡长匡家华坦言: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碧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山地无法涵养水土,常年旱涝交替,种地主要靠天吃饭。要发展特色农业,没水浇地肯定不行。为此,该乡借助土地整治项目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在项目区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耕化、种植标准化,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整治后的农田亩均增加粮食200余千克、甘蔗亩均增加2吨、香料烟亩均增加40千克、烤烟亩均增加45千克,而且还节省水、肥和劳动力,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2100余元。
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在“田、水、路、林、村”基础上,将文化环境与产业发展融入其中。该县在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工程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各项目村、组整合环境治理、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在碧寨项目区4个村(社区)建成5个文化活动场(中心),为文化中心添置了部分文体用品和影视收视器材,种植绿化树360多棵,有文体活动队11支,坚持常年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林二组61户村民都是从高寒山区迁入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200多万元为该组硬化了村庄道路,铺设了供排水管道,修建了一个400余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和文化室(大院),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文体活动队,带动了群众打歌热。为毗邻的朱家寨铺筑了长1.2千米的村寨水泥道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
村民小组长介绍:过去的新林寨村庄道路坑坑洼洼难行走,茅坑露天在村口,人畜共居一院,喝的是牛滚塘水,生活环境太差。通过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吃水清洁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化。新林寨出现了五个“笑眯眯”:老人走路不怕跌,“笑眯眯”;儿孝媳贤家和睦,“笑眯眯”;小伙子娶媳妇不用愁,“笑眯眯”;文化大院里娱乐多,“笑眯眯”;华侨回家看变化,“笑眯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