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到基层办实事的热潮中,一些媒体出现了一种“领导新闻”的现象,且愈演愈烈。君不见,在电视新闻、报纸要闻版、网站首页上,屡屡出现领导深入基层农村搞调研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报道,此类新闻几乎天天有,而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报道却很少,群众诙谐地说:眼下的本地新闻成了“领导新闻”。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媒体宣传的坐标应该定位在哪里?是围着领导转呢,还是反映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火热生活?
毋庸置疑,领导干部到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应该宣传,但并不是一下基层就理应上广播、电视、报纸、网页,应看一看是否为基层和老百姓办了实事,千篇一律地冠以“深入”,不乏“饰官”作秀之嫌,“身入”不等于“深入”,实际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仅是走马观花看一看而已,下基层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领导干部到基层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本是应尽似职责和义务,宣传的基点应放在为群众解决了那些实际问题上,而不是一下基层就是“深入”。
不少领导干部下基层喜欢带记者,少数记者“煽情”式的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连篇累牍地发表宣传领导的文章、新闻,老百姓会怎样看我们。领导干部应少抢镜头,多下田头,新闻记者少点“ 炒作”,多几道“特色菜”,让老百姓喜欢我们的新闻。
要做实而不是“作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种倾向应引起注意。一些领导干部在查找本单位(系统)的“四风”问题时,打“顺风旗”现象突出。讲到本部门在加快发展中存在哪些思想障碍,不外乎思想观念落后,办法不多,不敢闯敢试,“等、靠、要”思想突出等等。这些几乎成为向上级汇报和向群众交待统一的“官方辞令”,无可挑剔,放之各单位而皆准。
现实生活中各单位各部门承担的工作不同,所遇到的问敛题也不可能划一,“四风”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找准本部门本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勇于点击热点,敢于直面难点,在思想根源上查找原因,联系实际深入剖析是关键,罗列一堆层面上的问题就事论事,往往会流于形式,这种以冠冕堂皇的政坛流行语言迎合政治风向取悦上级、糊弄群众的“作秀”之法,就不足取了。
对查找出来的“四风”问题要敢于亮剑,敞开思想找准病根:群众提,用“广角镜”征求意见;自己找,用“显微镜”查摆问题;代表评,用“放大镜”聚焦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变化,看到实效。
少耍“花枪” 多出实招
时近岁气尾,各种各样的检查考评、升级达标活动纷至沓来,让基层单位应接不暇。
上级单位派出的各种各样的检查组、考评组到基层履行职责,本无可非议。但是,现实生活中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多,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一份好材料,浮在面上听汇报,不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呼声,不了解社情民意,仅靠汇报材料定优劣,试想这样的检查考评有什么实际意义!
求真务实,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好这一点,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求真务实,少耍“花枪”,多干实事。
莫把社会监督员当“花瓶”
在“四群”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少职能部门和单位为树立机关形象,聘请了社会监督员,旨在通过社会监督员的参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脸”,整治“四风”,树立良好形象。
但据笔者观察,不少部门和单位把社会(行风)监督员当“花瓶”摆设,仅仅你为应付考和召开行(作)风评议会,听取反馈群众诉求,一经上级认可和传媒披露大功告成,便“寿终正寢”、“花瓶”依旧;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型,社会监督员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反馈时,受聘单位诚意不够或心中有“鬼”,或避重就轻,采取回避态度不接触实际问题,对存在问题半遮半掩,让社会监督员无法实施监督;三是“涂脂抹粉”型,聘请行风监督员不是很好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而是为了宣传效应,请本地区的“笔杆子”、媒体记者为其大肆渲染贴金,以期榜上有名。
一个部门和单位如果没有将自己置于社会监督下的勇气,是难于赢得社会的认可和群众拥护的,要树立良好的行业(单位)形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把社会监督员当“花瓶”,而是要赋于他们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并用规章制度保障监督员行使权力,把“花瓶”变为“推助器”。(雷 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