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人为本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6/4/18

四月的保山大地,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的保山新城区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奋力生长,生机勃勃。昔日的东城村民正在慢慢适应着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清晨小区院内打打太极拳、跑跑步,黄昏青华湖边散散步、跳跳广场舞,上班、上学、看病就在家门口……这些,新城区群众的日常生活跟以前大有不同,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保山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民生幸福目标,创新宜居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总抓手,做足人的城市化这一核心文章,并启动实施了“青华海万亩湿地恢复工程、东城区万亩观光农业恢复工程、东山万亩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工程”的“三个万亩工程”,全力打造山水生态基底和生态安全格局,创造了高水准物质生活和集约化的生产环境,“人”与“城”的精神风貌相得益彰。为了加快推进、督察各项目工作进度,市委书记赵德光等市领导多次深入新城区,实地调研项目规划工作,提出完善意见,各部门间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努力奋战,初步实现了产、城、人和生态智慧环境的自然融合,绘就了新城区居民的和谐生活新画卷。  

“安居了就安心”

4月12日上午11点,张子安搁下明强街的水果摊生意,回到中心城区红花一期小区院内,匆匆将电动车停稳,顾不上多说话就和其他住户忙活了起来。“今天是14栋李大爹的寿辰,我们要帮着做做饭,等下客人要来。” 今年42岁的张子安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院内,记者看到一栋宽敞明亮、面积约为2000多平米的二层楼房矗立其中,大约不久前张贴在一楼大门口的“囍”字还很醒目。“这是小区的会所,专门给我们办客事用,一楼是餐厅,桌椅锅灶都免费提供,一次可以坐40多桌,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办事,太方便了。”张子安说,“原来家里弟兄分家,我们在村里盖了间简易房住,哪里敢想来城里买房子?这次用政府的安置费加上自己凑了点钱,买了套120多平米的新房,也算是在城里有了房子。在哪里都是住,安居了就安心。小区还专门盖了会所给我们免费使用,原来的客事都没有耽误,这点真的很好。希望水果生意再好点,苦点钱争取再为孩子买套房子。”看得出,张子安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  

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红花一期安置小区是保山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的首个安置小区,小区内有楼房22栋,房屋1911套,绿化率近40%。从2015年8月开始,搬迁居民已陆续入住,目前入住率已达70%以上,1500多户住户完成了选房。“小区房屋实现了拎包入住,为了服务好小区居民,我们已逐步完善了配套设施,建立了活动会所、幼儿园、卫生室、棋牌室、电动车自助充电棚和地下停车场等,只要居民有问题,24小时之内都可以和我们反映联系。同时,我们还开办了健身、舞蹈、吹拉弹唱等培训班,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把农村居民转为现代市民。”负责小区物管工作的市广厦保障性住房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董新录向记者介绍道。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2013—2017年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与云南建工集团及省城乡建设投资公司达成了融资开发合作建设协议,按照整体规划、综合开发、优先安置、统借统还、分期实施的模式,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经过努力,保山共有34318套(户)纳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范围,总投资215.99亿元,获批贷款额度192.53亿元,居全省首位。其中: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28344套(户),涉及青华湖、青阳、下村、火车站及红庙5个片区,项目总投资167.26亿元,获批贷款148.88亿元。  

目前,红花一期安置小区已投入使用;红花二期项目已全部封顶;青阳一期住宅部分已全部封顶,正在进行配套商业部分施工;青阳二期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红庙及火车站片区正在进行拆迁安置及协议签订工作;廖沈片区正在进行地勘及试桩。  

“一定要转学过来”

“以前就想送孩子去隆阳区幼儿园,但是太远接送不方便,这次做梦都没想到幼儿园来到了家门口,忙的时候老人下个楼梯就接到了。政府为我们真的想了很多。原来孩子在别的幼儿园读,3月份开学时学费我们都交了,但我想即使不退也一定要转学过来。”在红花一期小区院内的隆阳区幼儿园红花分园门口,记者见到了来接孩子的朱金莲,28岁的她在城区的一家超市打工,下班时间较晚、丈夫在外打工、老人出行不便,孩子的接送难一直是她家生活的难题,当得知居住的小区内有了幼儿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转学。“真的很方便,读了快一月,我觉得学校的卫生条件好,老师教的也好,孩子在礼貌上的进步特别大,明年小的孩子也准备在这里读呢!”朱金莲说。  

群众所思所盼,政府必将所为所行。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加大投入及政策支持、下力量抓好事关民生的重点工作作为长期的思路和做法,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保证相关学校地拆迁能按时有序进行,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动态的工作办法。成立了拆迁学生分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就近就便安置和先拆先安置、后拆后安置的原则,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教师的作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隆阳区教育局副局长余永波向记者介绍,“对于当时就读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仍在原校就读,参加小学毕业水平测试、中考,按照隆阳区初中、高中招生政策执行。”  

在分流过程中,要求对到区属公办中学、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学生不收取择校费、捐资助学费,对要求到私立中学、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学生按相关收费标准自行交纳。红花小学全体教师分流到沈官小学任教,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妥善管理好学校资产,确保了校产不流失。拆迁后,加强对学生入读学校地协调沟通,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确保教学质量。同时,继续深入推进新城区“三校一院”(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中等专业学校、保山一中、保山市人民医院)的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隆阳区幼儿园红花分园目前正式投入使用,保山一中高一、高二2100多名学生已顺利迁入新校区。  

“家门口上班,不累”

在小区院内记者遇到了正在进行保洁工作的段朝香,今年52岁的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农村女性,长年耕作劳动相夫教子,“这个年龄很难找工作,物管公司给了我们工作机会,现在每月都能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中午还能正常休息,家门口上班,不累。”段朝香说。“公司安排了20多名50至60岁之间的居民负责保安和保洁工作,还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召开被征迁户供需见面暨就业咨询会,开展免费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生计补助和200元物业管理费,以多种方式保障。”董新录说。  

除了有手艺、有创业基础的群众选择自行创业外,还有很多群众来到了红花二期建筑工地以及保山工贸园区工作。在园区目前106家的进驻企业中,浪潮集团、路华科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地入驻,带来了大量的就业需求,对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居民,通过开展重点培训后,优先推荐安排到园区就业,以解决居民的长期生计问题,并以此为带动,迈开隆阳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子,用3—5年时间实现8万农民市民化,被征迁农民可实现同城就业、同城入住社区。达到设计产能后可实现15万人就业,着力破解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真正改变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园区还出台了轻纺产业员工岗前培训补贴政策,对入驻企业招收本地员工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岗前培训补贴,补贴期限为三个月,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公园”

来到青华湖,因环境优美簇拥而来的居民数不胜数,在碧水蓝天中,大家为新城区增添了人气,也感悟到了生活的品质和幸福的内涵。“以前保山的公园很少,没有更多的地方去游玩。青华湖为我们带来了一方新景地,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公园,城市更美了,生活质量好了,心情也更舒畅了。”正在环湖散步的张先生感触地对记者说。  

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新城区通过“三个万亩工程”(万亩青华湖生态修复工程、万亩东山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工程)来打造山水生态基底和生态安全格局,湖景、山景、田景、城景、村景共融。在规划中着力研究田园风光带保护、东河治理、青华湖景观恢复打造、东山公园建设,坚持休闲与旅游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打造城市山景、地景、水景、文景旅游节点,同时对新城区内的乡镇及村落进行梳理,结合美丽乡村的改造,对乡村风貌进行综合整治,将文化特色、乡村建设、田园风光、休闲观光等结合考虑,打造具有丰厚文化特色,能够记忆乡愁的田园风光。  

民生连着百姓冷暖。新常态下的新思路和新任务,将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接地气的规划,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山水空间一体化等,并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注重与住房、教育、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配套衔接,在中心城市启动国内首家为“三留”人员量身定制的热线服务平台——“995”关爱“三留”人员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