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始终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切实把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为确保2018年底全部县市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腾冲市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教育优先,引领均衡发展
制定下发了《腾冲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腾冲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达标创建工作,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为腾冲市义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均衡发展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和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25个市级职能部门和18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建立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议制度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发展问题,研究部署腾冲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重大事项,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筹措教育经费等重要工作。
三加大教育投入,驱动均衡发展
在财政预算、执行上教育优先,高水准投入。在核定的公用经费总量上,努力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一是依法确保教育投入,做到 “三个增长”。二是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三是建立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四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
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实施校点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一是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校点。二是以项目带动学校标准化建设。
五加强师资建设,支撑均衡发展
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市财政保障范围。坚持把师资配置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发展的机制建设。
六强化内涵管理,助推均衡发展
积极协调国土、工商、筑建、人社、公安、卫生等部门为学校办学条件、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卫生防御等工作做实事、谋发展。教育局负责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根本,以深化课堂改革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特色,以特色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七完善督导机制,促进均衡发展
先后出台完善了《腾冲市乡镇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腾冲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建立督学责任区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实施方案》、《腾冲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5至2016年学年度初级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方案》、《腾冲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5至2016年学年度乡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方案》等文件,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乡镇配合、学校努力,社会支持”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
昌宁县历届县委、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培养兴昌人才,激励人才兴昌”的发展目标,把教育均衡作为精准扶贫的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来谋划,来落实。
一、压实责任,在城乡同步发展上尽力
领导到位。建立了均衡发展责任制、监督问责机制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
政策到位。先后出台了推动昌宁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13个系列政策文件。
投入到位。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保障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所需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优先安排,逐步增长。
关爱到位。县委、县政府设立学校发展目标奖、教育教学质量奖、教育工作优秀奖、教育教学科研奖、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名师培养工程奖、校长绩效考核奖共七大奖项19个分项教育工作奖励项目。
二、聚焦公平,在教育机会均等上倾力
认真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惠民政策,保证了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严格执行“两为主”政策,按照居住地就近就便入学的原则,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所有村完小和初级中学都建有留守儿童之家,4个乡镇建立了乡村少年宫,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基本建成,使留守儿童得到健康成长。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昌宁县教育体系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新建九年制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义务教育学校招收具有随班就读能力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对其康复训练提供帮助,昌宁县有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54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9%。
规范招生管理。制定学校招生计划,明确招生人数和招生范围。小学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初中实行划片招生,整体升学,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科学分配到各初级中学,城区各中小学校严禁突破计划招生,严禁超范围招生,严格控制班额,严禁入学考试,昌宁县义务教育学校不设重点校、重点班,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三、科学规划,在统筹办学资源上着力
优化学校布局。出台《昌宁县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实施意见》。县委、政府亲自部署,按照“宜并则并、需增则增、方便就近”的原则,建设教育园区,整合教育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坚持新建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改扩建项目向标准化看齐,努力做到建一校、成一校、达标一校。
四、强化素质,在师资队伍均衡上给力
合理配置城乡学校教师。一是加大招聘力度。二是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三是重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推行在岗全员培训。县财政按在编在岗教师工资总额的1%核拨教师培训经费,各学校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5%的比例提取教师培训经费,昌宁县校长、教师学习培训实现全覆盖。
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始终以“抓活动、提师德、正作风”为主线,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狠抓教育行风建设,对存在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注重挖掘宣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成绩突出的先进教师,树立标杆和榜样。
认真落实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工资、职称优先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学校教师倾斜。
五、深化改革,在质量管理均衡上发力
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一是改革管理方式。对中小学校长选拔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中小学校长一律通过考试考核、竞职演说方式产生并交流任用。二是强化学校管理。建立了教育系统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校长约谈制度、校长“四个一”制度、常规管理合格学校认证制度,提倡一校一品,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学校管理水平持续得到提升。三是创新教育评价方式。委托中介机构评教育、议教育,昌宁县教育综合改革满意度达90.26%,教育工作满意度达89.71%。
扎实推进教学改革。2011年起在昌宁县全面推开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以生为本,聚焦学法,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育科研,分学段、分学科组建骨干教研组,推进片区教研基地建设,校际结对共建,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茶文化进校园、围棋文化进校园,开展育人,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活动之中,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上舞台、走进大自然,建设生态校园、活力校园、魅力校园。昌宁县125所学校更新了校训,38所学校制作了校徽,编创校操52套、编写校歌71首,组建校队121 个。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科目,开足课时,严格执行省定作息时间,确保学生每天1 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落实。开展活动育人,田径运动会、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等传统项目常态化开展,“中国梦”、“茶乡团旗艳”、“书法名家”、茶文化、永子文化进校园和省市级绿色学校、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成效明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通过狠抓均衡,小学—初中—高中质量链条初步形成。小学优秀率大幅增加,优秀学生集中在城区和乡镇少数学校的格局已经打破,山坝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升,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从一位数增至两位数,一本人数从两位数增至三位数,本科上线人数从三位数增至四位数,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增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