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将质量融入跨越发展的血脉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新闻网 2017/9/26

蓝天青山温泉,永子珠宝小粒咖啡……保山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气候温润、物华天宝、美丽富饶,是“春城中的春城”和“生态天然氧吧”。近年来,保山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区位等优势,创新开拓、跨越发展,正在不断刷新世人对保山以往单一印象的认知。“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3.4亿元,增长11.1%,增幅居全省第一。  

在保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质量正在成为经济繁荣的基础、品质生活的保障和跨越发展的关键。2014年1月,保山获批成为云南省首家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州市,保山人再次扛起质量强市的大旗。质量建设不是一阵风,早在2010年,我市就启动实施了质量兴市战略,以“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兴品”为抓手,为质量强市创建打下坚实基础。2012年,质检总局下发《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指导意见》后,我市迅速响应,积极申报。三年多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开创边疆地区跨越发展新局面和打造滇西边境最美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品位保山,质誉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全面系统地将质量建设融入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进民生福祉和优化政府服务等各个方面,农产品质量、工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五大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以质量促发展、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高位推动 夯实质量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切实把创建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规划引导机制、考核督查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为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在质量发展过程中,做到突出标准引领发展、强化计量基础支撑、加强检验平台建设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做好质量基础工作。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五位副市长任副组长,52个部门参与的高规格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园区管委会、各工作组及成员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我市近几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覆盖全市的工作网络和机构。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保山市质量发展规划》,出台了《保山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10多项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对创建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将质量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考核。每年纳入市财政专项预算,2014年以来投入专项经费均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以上,并形成地方财政对质量发展投入逐年增长机制。  

在全市深入实施“标准化+”工程,制定出台了《保山市市级标准化经费管理办法》,每年统筹安排资金400余万元,专项用于产业建设相关配套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梯级体系,形成了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示范区,建成一套独具保山特色的统一、便捷、规范、可操作、易复制标准体系并在全市推广。全市累计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17个,制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27个,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53.97%;通过3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企业5户。制定了《保山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点企业名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工作,出台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共有各类认证企业320户,全市46家检验机构(实验室)获得计量认证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市综合技术检测中心已成为涵盖我市主导产业主要产品检验检测业务的综合性检测平台和研发中心,南红玛瑙、龙陵黄龙玉、石斛产品三大特色检验检测机构在全省独树一帜。  

社会共治 增强质量意识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创建,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教育培训、抓实质量人才振兴、深化诚信建设和抓实质量载体等一系列措施,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市民质量意识,筑牢了社会共治基础。  

建立了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理论宣传“四宣统筹”的工作机制,在主流媒体上开设专题、专版、专栏,在网络报纸上刊登宣传文章100多篇,制作播放质量公益短片,设立保山质量故事广播专栏;在高速公路沿线、公交车站牌等地张贴大型宣传画200余幅,公交车、出租车、电梯、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及口号1000多条;以“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质量主题活动为依托,提高公众对质量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多次举办“质量知识竞赛”、“质量标杆企业观摩会”等群众性活动,组织质量宣讲团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开展“质量安全大家行”、“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  

在全省首家开展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4家,接待中小学生5000多人次,把城市质量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聘请质量专家深入保山、深入企业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人才“千人培训工程”。坚持“以良心换取放心、用诚信赢得相信”的质量诚信理念,制定出台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企业信用监管网络,为“品位保山”的诚信基础提供坚实保障。积极帮助企业提升质量,推动企业追求更高质量,市政府出台了《保山市质量兴企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印发保山市质量强企实施意见的通知》,深入实施以“提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控制能力,争创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争创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两提升、两争创”活动。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目前我市已有138户企业实施了首席质量官制度。  

强化监管 提升质量保障

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安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把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不断向企业和基层延伸,严格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强化质量安全责任,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执法联动机制等,不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市场监管所建立了“社会质量监督员”“质量协管员”和 “质量志愿者”队伍,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大监管平台。制定了重点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特种设备、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预案和预警机制,食药监局建立了食品药品风险监测制度,交通部门建立了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告知制度等,不断完善以预防为主的质量安全和风险防控及管理体系。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行政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防范、打击经济违法犯罪的协作规定》等执法联动机制,不断加强各领域质量安全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保障行政执法工作经费,及时、准确、有效地防范和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市质监局、工商局、食药局、农业局、住建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每年制定相关整治方案,定期开展针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的专项执法整治,有效保障了质量安全,辖区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质量惠民 提高生活品质

将质量建设的落脚点体现在群众身上,始终坚持质量发展为了人民、质量发展依靠人民、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价值取向,以产品质量惠民、工程质量惠民、服务质量惠民、环境质量惠民,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品质的满意度,让群众切实共享质量发展成果。  

在提高产品质量上,组织实施省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风险预警监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农业部门均确定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了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开展打击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认真开展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和检验工作,充分发挥12365、12315、12331等热线平台的投诉举报作用,申诉、投诉和举报处理率达100%。在群众居住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坚持把棚改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城市综合体、特色城镇化的保山模式在全省成为典型,广受好评。率先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级系统,引入重大设备监理制度,完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成功创建腾冲市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国家旅游标准示范单位,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创建了“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形成了新的社会治理服务模式,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和群众普遍欢迎。  

资料显示,我市近年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02%,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05%,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75%,3年内未出现生产的出口商品遭境外通报情况,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大中型工程项目和保障房、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新开工保障房受监工程覆盖率、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及城镇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7%以上,2016年,我市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市民质量满意度为86.27。全市目前已累计获批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数量全省第一。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边疆质量走廊”建设,目前共评选出42个示范点作为“边疆质量走廊”质量示范标杆,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关心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