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腾冲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小皮影要做大产业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6/8/31

中国皮影戏,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的影像则比卢米埃尔发明电影早2100年。这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如今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在腾冲,它却活着。  

今年5月,以刘永周名字命名的“刘永周皮影”专卖店在腾越文化园隆重开业。这里不仅有精美的皮影人物“靠子”,更有一个可以容纳60多人的皮影小剧场,它的开业标志着腾冲皮影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这间专卖店里,蕴含着腾冲皮影元素的镜框、挂饰、装饰品随处可见。作为中国皮影戏重要的组成部分,腾冲皮影戏又称皮戏、灯影子,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腾冲皮影戏几乎集中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和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腾冲皮影表演极为兴盛,名噪一时的皮影戏班子最多时曾达80多个,并衍生出东西腔体两大类。  

从刘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了,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早在1875年,他的曾祖父刘登岸和刘定三的曾祖父刘金斗就拜当时最优秀的皮影艺人张老阔和李老白为师,学习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技艺,创建了刘家寨皮影戏班。后经两家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逐步革新与完善,表演与制作技艺日渐成熟。到刘永周的父亲刘定忠先生时,刘家寨皮影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进入了腾冲皮影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表演足迹遍及滇西的许多县市,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今年73岁的刘永周是腾冲市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人,是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也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刘永周十一二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表演皮影,至今已经60多年。传承至今,他制作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现在,以刘永周儿子为代表的第五代和其孙子刘朝侃为代表的第六代为挽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皮影靠子开发成工艺品销售,并让皮影戏走进校园,已经受邀赴多地小学表演。  

在老一辈皮影戏传人眼中,可能看到的只是自己手中挥舞的皮影人物和它的文化分量,而在年轻的90后刘朝侃眼中看到的似乎不仅仅是这些。“腾冲皮影戏完全可以做的很大,我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了,现在就希望能有人投资。”刘朝侃告诉记者,这个“刘永周皮影”专卖店只是腾冲皮影戏市场化的第一步,下一步希望能在腾冲,甚至在保山市建一个以腾冲皮影为主题的文化宫,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博物馆、皮影研究室到皮影工艺品展销等。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腾冲民俗、民间艺术进行研究,丰富完善腾冲皮影和腾冲民俗文化的理论体系。  

据了解,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皮影事业和皮影产业发展。今年3月初,市文产办受市政府委托,组织相关乡镇领导、文化企业负责人和资深皮影艺人共8人组成“腾冲市皮影产业考察团”前往河北唐山、山西孝仪、陕西华县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市文产办及时撰写上报了《皮影产业化运作考察报告》,深入分析了腾冲发展皮影产业的优劣势,提出了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在继续发展好公益性皮影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皮影产业,依托本土文化企业和知名皮影艺人,积极探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皮影产业发展路子。  

黄昏,腾冲市腾越古镇,刘永周的皮影戏要开演了。一块白色幕布,几根小竹棍,一个个用乡音曲调唱述的故事——生动的皮影戏鲜活地留在了许多老人的记忆中,也让从未目睹过皮影戏的年轻人充满好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