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丽宜居保山建设处处展新颜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日报 2017/9/21

今天,青华海成了保山中心城区最聚人气的地方。每天市民跑步、健走、骑行、吊嗓、跳广场舞,外来客人登上誉为“城市客厅”的永子棋院一览永昌美景,赞叹这一湖水灵秀之气。  

其实,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保山中心城区建设“三个万亩”生态廊道的一部分。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重大基础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如今保山正在实现碧水蓝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华丽转身。这是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顶层设计,笔笔彰显神韵

保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城市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三个万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创两争”同步推进,提出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决定按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三个万亩”(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生态廊道工程,融合了“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统筹规划,重新建构融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2016年12月,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成功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助力保山打造滇西边境最美城市。2016年,保山中心城市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截至目前,保山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55亿元,计划2018年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此外,2013年至2017年6月底,全市共建成城市道路78公里,全市城镇道路总里程达450多公里,全市路灯数增加了2.67万盏,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实现了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及渗滤液设施全覆盖,建成配套污水管网300多公里,城市公厕100个,全市污水处理率在88%以上,垃圾处理率达91.57%。  

二、提升人居环境,人人参与其中

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市区两级干部、群众奋战在“创卫”一线,用汗水浇灌环境卫生的美丽,用辛苦指数换来城市靓丽指数,使辖区环境卫生迅速得到改善,创卫成果惠及群众。自2015年保山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以来,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重点用于综合管廊建设、市政道路及绿化广场设施集中修复、公厕新建和改造提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零星土地绿化、路灯检修和改造、病媒生物防治、创卫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专栏和广告制作等。腾冲市投入3.16亿元先后完成了瑷珲、靖边2个公园广场建设、建筑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及来凤、跃才、凤南、城西批零4个农贸市场建设,实施城区29条道路提质改造和老城更新、三山融城、一江两湖、万亩田园风光城市四项工程建设。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7月14日发布《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5—2017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决定》,腾冲市在69个城市(区)中榜上有名。腾冲的“创卫”成功,带动其余1区3县在2020年以前达到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目标,继而向“创建园林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和创建生态城市,最后争创国家人居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的“四创两争”目标努力。  

围绕实施新一轮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隆阳区对662个小区“脏乱差”和“十乱”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全面实施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在农村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居住条件,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让人民生活更健康、更美好。自开展城市提升人居环境行动示范点工作以来,九隆街道仁寿小区149院453户1421人、12家单位,清除了小区内全部杂物杂草、广告涂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重新布设了强、弱电线,见缝插绿,增加绿化。在老旧住宅区改造中,对室外线路重新进行了规范排设,规范了停车位,将老式旱厕改为冲水式厕所,得到了居民的称赞。  

三、建设美丽乡村,处处展现新颜

围绕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实现新发展的目标要求,保山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生态、地域、产业等特色优势,通过点、线、片、面整体推进,推进50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两年来,市、县(市区)财政投入从最初的1600万元增长到了7500多万元,先后整合项目近1000个,使“小资金”撬动“大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社会在行动。  

“(女歌)青瓦白墙傍海栖,荷茭天水鲫鸥嬉。年猪饭,藕全席,檀郎是否恋依依?(男歌)海子农家柳暗时,荷茭鱼鸟唤填词。山入画,水涵诗,兰舟玉女惹相思。”在姚关古镇荷花节上,一组布朗青年男女欢快高亢的山歌对了起来。正值盛夏,施甸县姚关镇山邑野鸭湖千亩生态湿地野鸭湖荷花盛开,吸引了保山周边的大批游客赏荷,当地群众种植莲藕,逐步实施退田还湖项目,开办10多家“农家乐”,以特色旅游产业创收。  

昌宁县一改“千城一面”的格局,以“一心两翼六组团”着力打造别具特色的“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山水田园城市,规划投资7.89亿元的右甸河生态景观体系提升了昌宁城的品位,滨湖游览区成了游人如织的绿富美核心区。《保山市昌宁县田园城市保护条例》经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会议通过初审,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力争年内通过二审,报省人大审批后公布实施。“田园城市下美丽宜居乡村”“核桃树下美丽宜居乡村”“古茶树下美丽宜居乡村”等建设成果,打响了魅力昌宁靓丽新名片。昌宁红作为云茶的代表走进了外交部蓝厅展示并现场冲泡,又作为国礼随“中国——东欧基金”代表团走进了捷克、波兰两国,受到了捷克总统米络什·泽曼和波兰副总理莫拉维茨基的好评,同时还收到了通过雨林联盟认证的文件。今年3月召开的2016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会上,昌宁红茶区域品牌价值为63.9亿元,潜在价值为166.42亿元,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位列最具潜力区域品牌30强,助力昌宁茶产业转型升级。  

龙陵县整合项目资金3亿余元,按照“五线一重点”的思路,实施106个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0多年来,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积30多万亩,超过2万户山区贫困林农从中受益。“龙陵紫皮石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3张国家级名片,绿色发展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开花。截至2016年末,全县已有90%的村寨5万余农户建成了“钱在树上长,人在氧吧乐”的生态庭院,建成垃圾焚烧炉64座,初步形成人在天然大“氧吧”中的人居环境,幸福指数得到提升。认真实施《云南省龙陵黄龙玉资源管理条例》,推动黄龙玉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今年以来,随着龙陵黄龙玉在第23届亚乒赛、五人制足球世界杯、泛亚石博会、云南文博会等重要活动上的频频亮相,黄龙玉品牌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  

腾冲市全域旅游重点项目——江东银杏村景区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全域旅游直投项目。据了解,江东银杏村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项目建成将实现从传统乡村游到全域乡村游的升级,计划在未来三年建成5A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游客充分感受体验当地民居的惬意生活、银杏故事馆的乡村情怀、石门古战场的历史风貌、天工市集的人文风情,为游客呈现一部“屯垦戍边+耕读传家”的银杏村汉文化传承篇章,从而推动腾冲乡村旅游健康而又快速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