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紧抓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机遇,深入实施“文旅扬县”战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加快产业建设为主题,以推介龙陵和实现群众增收为目的,着力打造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和黄龙玉文化“三张品牌”。2015年,全县实现游客接待131万人次,同比增速9.2%;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丰富资源,结合扶贫工作发展旅游产业
龙陵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战役遗址,有被国内外誉为“神汤奇水”的国家2A级旅游景区邦腊掌及镇安热水塘、蚌别温泉、黄草坝、三关温泉等50余处温泉养生圣地,有龙陵湖、蚌渺湖、八○八水库、三岔河水库、岔河水库、小黑山、古城山、勐堆勐蚌、怒江峡谷等自然风光。有“人间真品 大地魂宝”黄龙玉,让人流连忘返的碧寨奇石滩,有记载4000多年前人类生息繁衍的足迹的大花岗石石遗址,有活化石之称的世界珍稀植物桫椤群风景区。全县旅游资源可涵盖山、泉、湖、石、林及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11年,该县就编撰了《龙陵旅游指南》一书,2012年又制定出台了《龙陵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并编撰完成了《龙陵县旅游地图交通图》,进一步夯实了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我们文化旅游扶贫式规划已编制结束,下一步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将不断推出我们的特色,如特色乡镇、特色景区、特色资源等,不断带动群众致富”龙陵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余再发介绍。龙陵县旅游发展独具魅力,民族民间特色资源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新亮点。如龙江傣族花棍;镇安大坝土陶工艺;平达,龙新傈僳族女子上刀杆、下火海绝技、打陀螺;木城土巴拉乐器;河头阿昌族长筷戏新郎等;以及民族刺绣、泥塑、面塑、民族乐器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补充。
发挥带动作用,着力景区打造带动群众增收
“借助松山战役遗址,到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春节假假期每天参观我的抗战遗物收藏馆的游客有2000多人,到我家吃饭的也有20多桌,虽然我的收藏馆是免费开发的,但经营农家乐却也有了不小的一笔收入。” 龙陵县腊勐镇大垭口社区新村村民杨国刚高兴的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县、乡两级充分考虑项目点区位优势,结合松山抗战文化及遗迹、遗址保护建设新农村。同时,注意保护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把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大垭口社区新村建设就是我们打造观光旅游的新亮点。”龙陵县松山旅游小组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杨作华介绍。
据悉,“十三五”期间,该县将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跨越、产业转型升级争当排头兵”的目标,结合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1315442”工程,即:深入推进1个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3个国家A级景区(将邦腊掌、松山、龙陵中部温泉带以国家4A级景区标准来打造,评定二年后创建5A级景区);引进、培育10户以上黄龙玉龙头企业(培育10户以上黄龙玉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35000人以上);培育打造5个休闲旅游小镇(松山、镇安、象达、勐糯、龙江湖5个休闲旅游小镇);建成4大休闲公园(滨河休闲公园、西山坡公园、东坡森林公园、龙山湖公园);丰富完善4条精品旅游路线(县城—邦腊掌—蚌别温泉、县城—蚌渺湖温泉—小黑山—三江口—碧寨—惠通桥—松山、县城—松山—惠通桥—碧寨—勐糯、县城—龙新—象达—勐糯);打造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民族特色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每个乡镇打造1—2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争创全市“温泉之都、珠宝之都、 休闲之都”首选旅游目的地。(邓新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