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腾冲市以文化产品销售、产品提质增产、项目支撑为抓手,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3亿元,占GDP的9.8%,同比增长12.6%。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该市树明玉雕加工基地及珠宝玉石首饰加工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园角公司中和大村生产加工基地、大家琢坊石木文化精雕厂建设、腾跃布布顺年加工10万双布布顺保健布鞋建设项目、腾冲市丝路碧玉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热海路新址建设项目、腾冲艺缘艺术品有限公司四大名著及佛文化大型组合根雕艺术品开发等项目已完成投资。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顺西巷旅游文化配套项目、云南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马站片区及黑鱼河片区改扩建项目、腾冲腾密国际琥珀城和腾冲市琥珀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前期工作。
充分发掘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十二五”以来,该市积极引导富裕村成立竹编专业合作社,由文产办出资聘请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竹编专职教师,借鉴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腾冲特色文化元素,对富裕村民进行竹编培训,指导合作社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档次提升工作。指导马站土陶加大产品提质增效工作,从选料细腻程度的提升到电窑的引进、土陶新产品的构思及销售等工作。土陶产品的细腻度和光泽度得到了提升,产品出窑率从76%上升到98%。从翡翠、黄龙玉、琥珀等方面扶持树明玉雕、翡翠加工基地等龙头企业,加大培训力度,带动农民和税务收入增加。积极引导扶持傈僳族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提高滇滩、明光傈僳族服饰的质量、档次,扩大产品加工生产规模,现已在滇滩成立腾冲翠丽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在马站和睦村成立了腾冲市丝路刺绣公司,从事以腾绣、朝鲜族刺绣、柳绣三大系列刺绣产品。指导新华成立了阿昌族服饰加工基地和销售点。指导腾跃布布顺传统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在绮罗片区成立第二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协助公司完成了产品质量标准认定、员工培训、销售策划等一系列工作。继续加大扶持园角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加大对手工抄纸、纸伞、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力度,将非遗产品从纯保护转变为开发促保护,引进北京燧天下公司对界头新庄抄纸进行开发,现有30多种手抄纸产品投入市场;加大对固东纸伞的开发力度,把腾冲的特色元素用油画、水粉画、工笔画的形式在纸伞上展示出来,提升了纸伞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指导固东永周皮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积极争取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十二五”以来,腾冲市共争取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450万元,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00多万元,对大家文化公司、艺缘木艺公司、树明玉雕公司、布布顺、丝路碧玉公司、园角公司、南门外公司进行了扶持。
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相关展会和各种赛事。为充分利用文博会广泛的影响力,集中宣传展示腾冲文化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特色,文产办积极协调组织大家文化火山石精雕、步步顺老布鞋、树明玉雕、固东皮影、荞艺坊、艺缘木艺、大家文化、陶制产品等参加每年8月份举办的云南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完成了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示范村、示范市场、示范企业的申报工作。腾冲市获得了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固东江东社区、马站和睦村荣获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乡)荣誉称号。同时,为规范全市玉雕荣誉称谓管理,进一步加强玉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全市珠宝文化产业发展,文产办积极组织申报,举办玉雕大师、玉雕名师、玉雕师评选活动。目前,腾冲市共有“中国玉雕艺术大师”1人、“云南玉雕大师”11人、“云南玉雕名师”29人、“云南玉雕师”87人。同时,腾冲玉雕企业在历年外出参加神工、天工、百花等玉雕评选赛事中都获得了较好成绩。
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为整合资源,提高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水平,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腾冲市在和顺、腾鹏文化公司等地建立腾冲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平台,将抄纸、皮影、纸伞、腾编、土陶、背幺、布鞋、荞艺产品等腾冲特色文化产品,经过提高工艺、改进包装后,纳入景区销售。同时探索文化产品的电商化道路,腾鹏文化公司在淘宝网开辟了销售渠道。销售平台的建立,使腾冲市特色文化产品得到了充分宣传和展示。
截至2015年底,腾冲市有24家企业进入全省联网直报企业,进入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