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华海湿地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评审会评审记实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保山新闻网 2017/1/10

2016年12月21日,青华海湿地顺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评审会评审,标志着我市申报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美好生态环境是保山发展的基础,是保山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是祖国西南边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山市将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不遗余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全市上下大力弘扬善洲精神,精心打造“生态保山、森林保山、绿色保山、美丽保山”四张名片,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青华海地处保山城市中心位置,是保山跃动的“心肺”,是保山洞观世界的眼睛,谓之“保山眼、世界窗”。2016年,保山市委、市政府把握当前保山生态建设大方向,着眼回归永昌文化、哀牢文化和乡愁文化,大力恢复保山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提升保山中心城市品位,构筑保山“山水田园一幅画”生态空间新格局,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全面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和“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建设(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作为保山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举措。  

追根溯源 全力拯救

青华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哀牢文化发源地,在距今1万多年前,青华海和保山坝子是一个封闭的哀牢古湖,《水经注》等史籍记载其为“禁水”。后经常年水波冲击在东南面形成出口,明代初期形成南北长约30里、东西宽约20里的湖泊。明嘉靖年间,一代文豪杨慎与保山乡贤名士常游此海,有感于哀牢国君王肇基于海东哀牢山及海西九隆山区域的历史渊源,以“青华”二字命名,取自《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东极青华大地,上帝之长子”之意。民国时,青华海还是一片泽国,是保山著名外八景中的“渔村晚钓”。上世纪50年代,还有近万亩的水域沼泽面积,后因兴修水利、围湖造田等原因,逐渐被农田、藕塘所替代。青华海属怒江水系,地处横断山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国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根据科考报告,规划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34科480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9种、种子植物121科461种;动物种类76科230种,其中鸟类44科170种、鱼类8科15种;两栖动物5科9种;爬行动物4科12种;兽类15科24种。丰富的植物群落,为鸟儿提供了良好栖息和繁殖地的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驻足停留,每年在青华海越冬的鸟类有50多种3000余只,2016年红嘴鸥首次迁徙到青华海越冬。由史籍可见,青华海是哀牢文化体现的重要方面,它的恢复工程不仅仅是恢复保山城市的“心肺功能”,回归乡愁文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好东亚——澳大利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这一重要节点,打造高原湿地科普宣教的示范窗口,提升怒江、澜沧江流域国际重要地位的关键举措。  

高层决策 全力推动

鉴于青华海湿地保护及恢复的独特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保山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生态湿地恢复的同时,决定申报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2月29日,保山市委赵德光书记将青华海湿地恢复建设工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现场研究青华海湿地恢复及东山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有关问题。3月31日、4月13日分别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数次作出“有问题,有困难及时报告,工作不得有误”、“此事重大,抓紧办理,不得拖沓”等重要批示。4月30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赵德光书记为组长,市政府何伟常务副市长、分管林业的丁昌吉副市长、隆阳区政府段生荣区长任副组长,24个市直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申报组”,赵德光书记亲自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伟常务副市长、丁昌吉副市长多次组织召开青华海湿地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申报和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月23日至25日,保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昆明南斗湿地公园、捞渔河湿地公园、古滇国湿地公园、东大河湿地公园、四川邛海湿地公园等地,考察学习湿地保护先进经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仅随时关注、了解申报情况,还亲力亲为,2016年11月5日至6日,国家林业局相关专家莅保开展青华海申报工作实地考察,市委赵德光书记,市政府杨军市长全程陪同并出席座谈会,要求编制单位根据专家组意见及时修改完善。12月9日,赵德光亲率市林业局局长张明造访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汇报保山市青华海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及申报工作。保山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建设、林业建设、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的赞誉。 

及时汇报 全力支持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除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外,还得益于云南省林业厅的鼎力支持。2016年3月2日,保山市林业局局长张明到云南省林业厅作专题汇报,冷华厅长表示支持保山市申报工作,希望保山市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做好科研调查、申报片等准备工作。3月29日至30日,保山市林业局邀请云南省林业厅湿地办钟明川主任,李清副教授到保山实地考察青华海湿地公园,与保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座谈,结合青华海湿地生态资源现状,就如何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提出了针对性、专业性极强的指导意见。4月5日,保山市林业局局长张明会同保山市旅游投资公司总经理李兴纪等有关领导再次到云南省林业厅汇报,万勇副厅长重申云南林业厅将全力支持保山申报青华海湿地公园工作,并及时协调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院、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林科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参与青华海湿地公园的资源调查、科考和总规编制等工作,各位专家对青华海申报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此外,云南省林业厅还在《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云南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本底资源调查报告》、《申报片》拍摄等起草、修改、论证等各个阶段给予指导和全力支持,并在省级评审、国家林业局初审以及大评审会评审过程中给予全面协调,为云南青华海通过评审会评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缝对接 全力配合

各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是申报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16年4月13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将申报任务分解到国土、住建、规划、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24个市直单位,各单位按照任务分工,迅速开展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记载、土地权属、水文等宝贵资料,为申报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储备”,并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做到无缝对接,确保了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申报片》是申报工作的重要环节,保山市电视台作为青华海湿地公园申报片的主要制作单位,及时抽调业务骨干,多次到青华海、北庙湖、东河、太保山、拦河坝、大小海坝、潞江坝、施甸、腾冲等地进行野外拍摄,精心制作申报片,经反复修改、剪辑,于5月14日形成初稿,之后又根据5月20日保山市政府召开的青华海申报专题会和6月17日省级评审会专家修改意见,再次进行外景补充拍摄、修改解说词,11月7日根据国家林业局考察组专家的意见又再次进行补充拍摄、反复修改,最终才以第12次修改稿完成宣传片的制作,呈现在国家湿地评审会大评委面前。可以说,青华海最终通过评审,与电视台、新闻工作者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是分不开的!自青华海湿地公园开始恢复重建以来,还得到了保山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保山文史专家耿德铭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弥足珍贵,唐人俊、杜晓红、“毛三”等保山人士给申报办公室提供了湿地周边有关动植物的视频、照片资料,高黎贡山腾冲自治保护站工作人员提供了朱鹮的珍贵资料,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是促成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评审的一大助力。  

勇于担当 全力落实

2016年2月29日,市政府明确市林业局牵头做好申报工作以来,保山市林业局牢记使命,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勇挑重担、迅速行动,局长张明当日就通知在昆明开会的寸瑞红副局长即刻到云南省林业厅进行初步汇报、了解申报流程。3月1日,市林业局成立了由张明局长任组长,寸瑞红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班子,制定了工作方案。3月上旬,寸瑞红副局长带领有关人员到青华海西湖、东湖、荷塘、拟建现代农业观光园、东山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与市规划局沟通对接,迅速启动了《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4月2日,保山市林业局召开局长办公会,决定组建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申报办公室,由寸瑞红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隆阳区林业局杨建国副局长,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科技科科长施晓春,市森林资源管理总站高级工程师、副站长董诗谱,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分局办公室主任王云鹏,积极协助、配合国家林业局规划院、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等编制单位,完成了自然地理、植物植被、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河鱼类等多项专题调查、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协调24个成员单位收集史籍资料,7月5~11日,由市林业局寸瑞红副局长带领申报办公室有关成员赴青海省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西藏拉鲁湿地考察学习先进建设及管理经验。市林业局从落实《总规》、《资源调查报告》,到顺利通过市级评审、省级评审、国家林业局初审和大评审会终审,既竭尽全力,又紧张有序。 

保山明珠 全力绽放

根据《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包括青华海东湖、西湖、北庙水库、东河两岸,规划总面积为1359.1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61.02公顷,湿地率48.63%。目前完成了西湖的生态修复,东湖和湿地公园已在恢复建设中,下一步,保山市将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求,按照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5大功能区来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多重功能作用。同时,保山市还将成立“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建立湿地监测站,加强周边生态保护和污染源治理,严格开展执法保护,全面加强湿地公园的管理,利用“爱鸟周”“国际湿地日”和保山民俗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湿地保护、宣传、科普教育活动。云南青华海湿地通过国家评审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全市上下将秉承历史责任,以专业的团队、先进的理念,精心建设、用心呵护云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全面提升保山生态化城市形象,使其成为南方丝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真正的“保山眼、世界窗”。(郑治明 文淞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