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地处滇中腹地,县城距州府32公里,全县辖3乡4镇。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总人口20.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3%。回眸6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牟定县各族儿女砥砺奋进,在挑战中革弊求新、在奋进中科学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创造了新的辉煌。
数字看变化 综合实力大增
2017年是牟定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4亿元,增长12.5%;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6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6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10.1%。
60年来的累累硕果,不仅体现在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上,体现在生机焕发的各项社会事业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上。
2017年,牟定县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16.2亿元,用于补齐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安全饮水、产业发展短板;12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73%;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337个,实现县、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全覆盖,引导流转土地经营权3万亩,辐射带动特色果蔬种植16.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0.9万吨;城镇化率达43.5%,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4%;引进州外到位资金70.8亿元,到位外资300万美元,外资引进实现“零”突破;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到81%……
60年的沧桑巨变,牟定成就辉煌。2017年,全县经济“换挡”不“失速”,逐渐由“跟跑方阵”迈入“领跑方阵”。社会“转型”不“失衡”,从教育、医疗等全民聚焦的民生问题率先突破,促成了华中师大与牟定一中合作办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医共体”建设走在了全州前列。成功创建了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县通过验收,即将在全州率先接受脱贫摘帽“国考”,全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滇中福地”建设又完成了“关键一跃”。今天的牟定,已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60年变迁 人民过上好日子
60年光阴荏苒,60年沧桑巨变。曾经,牟定交通闭塞,生产落后,人民贫穷,社会发展滞后,加之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干旱和洪涝灾害,还有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牟定发展困难重重,前进步履维艰。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牟定人民不畏前行,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坚持“增量提质、跨越发展”基调,自加压力,全力以赴,实现了民族团结平等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现在的生活条件,在60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正在梨园里察看梨树长势的牟定县凤屯镇飒马场村党支部书记巴洪全开心地说。70多岁的巴洪全从小就在飒马场村长大,亲眼见证了飒马场村的变迁,他告诉笔者,解放初期,该村耕地几乎都是“望天田”,“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这几年,政府引导我们发展生态林果,搞生态种植,让我们增收的渠道更加宽阔,在村里头,就能把钱赚到手。”巴洪全说。
近年来,飒马场村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走靠山脱贫、以林致富之路,持之以恒地发展以云南红梨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全共进”路子。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的飒马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山上种上云南红梨,不仅让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也让村民找到了脱贫致富路。”凤屯镇飒马场党总支书记晏国彪说。如今,全村345户人家种植了云南红梨8600亩,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村里开起了4家农家乐,游客们前来赏花品梨,不少村民走上致富路,买了小汽车。
飒马场村的变迁,只是牟定县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60年来,牟定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农民有了增收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建房、危房改造有补助,建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中心村,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免除贫困家庭学生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让贫困学子上得起学。在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实施了医联体和医共体,取消贫困人口州内住院起付金,贫困人口纳入了农村低保,实现“两线合一”,贫困人口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贫困群众吃不愁、穿不愁,有水喝,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生活迈上了幸福康庄道。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交通兴则百业兴。60年来,牟定县的交通事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县不断加强以交通、水利、通信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县乡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内畅外通、网络完善、运行高效,农村公路路面硬化379.86公里,在全州率先实现100%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村客运通达率达93%。“五网”建设提速,永广铁路牟定段扩能改造、滇中引水凤屯隧洞实验性工程、昆楚大扩容、楚姚高速公路、楚雄至攀枝花中缅石油管道等事关牟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在牟定落地,区位优势得以体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飞速发展。
曾经,牟定农业受困于山高坡陡平地少、土地贫瘠产量低、水利灌溉条件差“三大劣势”,在约90%的国土面积为山地的犄角旮旯里搞农业,可谓 “看山难、看水愁”。而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逢其时,牟定县立足于多样性资源这个基础,在“特”字上做文章,唱好“果蔬戏”,打好绿色农业牌,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建立直通上海市场的特色果蔬“绿色通道”,培植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云南红梨、冬桃、猕猴桃林果产业和蔬菜产业风生水起,粮食总产量超过10万吨,特色果蔬超过10万亩,牟定腐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型能源在深山崛起,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滇中工业级城市固废循环利用示范园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工业、农业向绿色迈进,以“绿”为主的工农业成为牟定主打牌。
经过60年的发展,牟定县城乡旧貌换新颜。牟定县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旧城改造升级,人居环境大改善。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化湖成为县城的“客厅”,集吃、住、赏等为一体的彝和园成为县城地标,万人同跳左脚舞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牟定成为世界左脚舞之乡。以刺绣为代表的彝绣品和以月琴为主的民族乐器畅销省内外。2017年,牟定县城镇化率达43.5 %,绿化覆盖率达3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涌现出了他不的、知闻村、玛咕彝寨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少群众搬出大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用柴、污水不乱排、垃圾不乱埋”的新生活。
60年来,牟定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行路等难题得到解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幸福牟定建设步伐加快。牟定县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突破了高中教育瓶颈,山区学子享受到名校资源,思源实验学校建成招生,中小学、幼儿教育环境切实改善。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县医院、县中医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创建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中医药先进县通过国家评审,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两保合一”,9.8万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解决,并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验收,县、乡、村三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展望未来 满怀信心奔小康
60年沧桑巨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牟定的生动实践。60年的奋进历程,20万汉、彝、苗等各族儿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用奋斗与团结,铸就了从荒凉走向繁荣、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辉煌。
60年风雨兼程,奋勇前行,牟定县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回望来路,“轻舟已过万重山”;展望未来,“无限风光在险峰”。今天,牟定县又站在了新起点上,楚雄州拉开了滇中城市圈西部增长极建设的序幕,楚雄“1+4”半小时经济圈初露端倪,楚牟同城效应逐步显现,牟定与楚雄中心城市将实现从“组合”到“融合”。两条过境高速的建设,极大改变了牟定的地缘格局,滇中之中的地理区位将进一步凸显,人气、财气接踵而来,由边缘转向真正意义上的中枢已近在跟前。当下的牟定,跨越发展的多重协奏已然琴瑟合鸣,全面小康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站在彝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牟定20万汉、彝、苗等各族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将由此出发,再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和全州人民一起,向着全面小康继续前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