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州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州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技项目的争取创历史新高。围绕我州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抓好项目的储备、筛选、策划、上报工作。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5项,获得立项34项,项目总投资37834万元,申请科技经费4300万元,年内实际到位科技经费1635万元,较去年增长26%。
科技认定工作成效显著。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金碧制药有限公司等2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云南新立有色金属公司等3户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有7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12个基地被认定为省级优质种子种苗基地,有11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有7个合作组织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有11名科技人员被认定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有23名科技人员被认定为省级农村科技辅导员。“参缘胶囊”和“虾青素油”2个科技创新产品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
科技人才引培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多方争取和努力,我州首个院士工作站——刘颂豪院士工作站获准在开发区建立。云南极萃生物有限公司引进的王鹏被列为2012年省级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获研发经费350万元,实现了我州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零的突破。组织申报省级创新人才9人,和国荣获云南省创新人才称号,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科技成果奖励和转化取得新成效。2012年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6项,获奖3项,受理州科技成果评价申请103项,评出州级科技成果41项,其中,突出贡献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38项。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如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完成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的选育”,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高原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至2011年,累计示范推广559.94万亩,平均亩产716.15千克,较当地原主栽品种亩增72.74千克,增11.31%,累计增产稻谷4.07亿千克,实现农民增收8.91亿元。
药材种植促农增收效益明显。全州规范化种植中药材56673亩,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3个,建立示范样板10块,组建了中药材种植技术营销协会5个,建立示范村12个,示范户960户。生产中药材原料1.99万吨,产值达2.78亿元,种植企业和农户增加收入2.02亿元。
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深入实施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计划,组织企业参加“高交会”、“农交会”,充分利用“滇川十州市”、“滇东八州市”等科技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与周边州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楚雄、禄丰2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云南钛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参加“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会上,我州5家企业分别与南京林科院、台湾大叶大学、台湾森郁公司等高校、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6项,签约协议金额达1.2亿元。组织16家企业进入“云南商城”,26个产品上架进行电子商务交易。
科技普及深入开展。组织开展“三下乡”、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全州共出动科技宣传人员960人,发放宣传资料20多万份(册),接待咨询4万余人次,发放各类药具1500件(盒),免费为1600余名群众义诊,展出展板465块,举办各类科技(普)培训班64场,培训3万多人次,七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免费或优惠接待群众2000多人次。科普活动覆盖10县市40多个乡(镇)约42万余人。
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取得新突破。全州共申请专利294件,获得授权168件,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州级共资助专利申请项目147项,资助金额为5.9万元。获得省级资助项目116项,资助金额为3.6万元。开展“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全州知识产权系统共组织联合执法检查11次,出动执法人员110多人次,检查商场、超市及各类商品经营户及企业191家,检查各类商品1826种,查出食品、日用品、电子产品、家用电器、五金建材等违规商品19件,责令改正11项,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件,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高压态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