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雄市“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创先争优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9/7/27

2019年,楚雄市计划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项目,以“基层党建强力引领,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目标,充分发挥楚雄市城南区域化联合工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通过社区整合区域化的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资源,着力构建“三网融合”的城市党建“引领服务治理”综合体,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构建全覆盖的“组织网”。一是构建城市党建组织体系。构建市委、城南工委、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四级城市管理体系,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深化“社区吹哨、单位报到”工作机制,强化辖区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推动问题在基层一线解决,打通抓管理、优服务、促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形成“党员认岗、社会参与”格局。紧密结合各社区工作实际,在社区建设、便民服务、帮扶结对方面设立岗位,积极动员辖区单位党员认领,签订履责承诺书,构建辖区单位党员“工作在单位、认岗在社区、活动到网格、服务进小区”的工作格局。

构建精细化的“治理网”。一是健全网格化治理机制。以辖区主要交通路线、街巷道路、小区界限、楼栋住户等为纵横线,构建“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分片包干、专兼合一、定格到人”的网格化长效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全掌握、管理无盲点、责任无遗漏、问题快解决”的动态化管理机制,让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管理,每一户居民都有人服务,着力破解社区管理各自为政、服务力量薄弱、民情掌握不清、问题原地打转等难题。二是开展全方位综合治理。强化对辖区居民的教育引导,对重点人员实行监控帮教,对流动人口加强分类管理,对不稳定因素定期进行排查化解,形成严密而有战斗力的治安防范体系,构筑保一方平安的稳固防线。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健全机制、集中整治,条块结合、辖区负责,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积极开展“治乱、治脏、治污、治堵”行动,提升人居环境。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强化部门协作配合,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社区“两委”班子建设,打好综合整治“组合拳”,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构建零距离的“服务网”。一是列好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列好资源清单。辖区单位结合实际,从政策、资源、信息、人才支持等方面列出资源清单,通过社区、辖区单位、居民三方无缝对接,打通体制壁垒,实现资源聚集。列好需求清单。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多渠道广泛征求驻区单位和居民意见建议,整理形成教育培训、志愿公益、文体活动、便民服务等“民声”需求清单;列好项目清单。根据需求和资源情况,匹配列出能为辖区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类型、名称、内容、实施主体等事项,实现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整合社区、驻区单位、志愿者三方力量。推行“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以社区为枢纽,依托各类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驻区单位,积极培育和发展志愿者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主题服务。拓展“百千万工程+五心服务”。积极开展“进百院、上千楼、入万户”服务活动,并在活动中做到“五心”即“虚心调研聚民智、细心走访知民情、热心服务暖民心、耐心教导育民风、尽兴帮扶解民忧”。探索“共驻共建+三联机制”。发展瓶颈联破,依托社区成立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驻区单位和群众提供物业、家政、咨询等服务,实现社区集体经济稳定增收,解决有钱办事问题。文体活动联办。利用文体活动场馆,发挥文体类社会组织作用,常态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着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困难群众联帮。针对辖区困难群体,经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研究后,由辖区单位安排人员进行帮扶。构建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社区为中心,周边500米为半径,积极为社区居民、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水电维修、商品代购、健身娱乐、心理疏导等低偿或无偿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