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风雨同舟。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春风,我州彝、汉、傈僳、苗、回、傣、白、哈尼等26个民族270多万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作为民族团结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亲身参与了我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这一浩瀚工程,目睹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社会更加和谐团结。
白草花 建设美好明天
再一次走进白草花村,是在2017年的一个夏天。那天恰逢苗族同胞传统的花山节,白草花村在这天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全村同庆。我作为嘉宾也应邀参加了该村开村庆祝活动。
从楚雄城区驱车往紫溪山风景区约30分钟,在一个转弯处便见一座具有苗族风貌的寨门突兀地立在路旁,上书“白草花苗族特色村寨”字样,这便是楚雄市紫溪镇的白草花村了。行走在村中,一排排具有苗族特色的新式洋房拔地而起,村间桃树、梨树、核桃树、樱桃树一山山一片片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相映成辉,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景象。
白草花村隶属于楚雄市紫溪镇,距紫溪山风景区2公里,全村共有农户21户84人,是一个苗族村寨。其实对于我来说,白草花村并不陌生,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州十一届人大代表陶丽琼就是白草花村的。作为新型农民代表,陶丽琼心系家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该村建议案,其中在省十二届四次代表会上提出的将白草花村列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以扶持的议案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要求楚雄州尽快落实,该议案交由州民宗委办理。在办理议案及帮助该村规划项目过程中,我曾多次深入白草花村。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村子。走在村中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低矮的茅草房东一座西一间地散落在树木间,到处是粪堆、柴堆,村内鸡猪随处可见,感觉很脏很乱。也许是受紫溪彝村等业已发展的周边村的影响,在与村中的群众座谈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思变的观念很强烈,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很迫切,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发展的切入点,以改变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2016年经多方努力,白草花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由此揭开了白草花村发展之路。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白草花村按照“村组结合、群众主体、统筹自建、干部帮扶”模式,投入民族专项资金100万元,整合各级各类部门资金235万元,强力推进了21户特色民居建设,实施了入村道路硬化、文化活动中心、停车场、太阳能路灯、公厕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同时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及相关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至两个实用技能,民族宗教部门还重点帮扶了陶国顺等5户具有一定经营基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开起了农家乐。
“以前由于经济落后、环境差,我们村里的人娶媳妇比较困难。现在路好了,房子宽敞了,旁边村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了。”村长陶国顺说村民的发展愿望强烈,都在想办法依托特色村来发展经济。村民邹海英家的农家乐今年“五一”小长假才开始营业,“五一”期间,每天收入都在三四千元。
州十一届人大代表陶丽琼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给我们村带来了好日子,现在村民的观念在慢慢的转变了,以前许多村民都是人畜混合居住,示范村建设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民盖起了宽敞的房子,实现了人畜分离,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下步我们村将充分发挥背靠紫溪山、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种植和乡村旅游业,使白草花村成为苗族风情浓郁、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确如陶丽琼所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鼓励、引导下,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蜕变成了一个环境设施一流、发展势头强劲、民族团结和谐的美丽山乡。
紫丘 直过民族的幸福家园
紫丘村是一个为解决直过民族脱贫问题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由大姚县铁锁乡七棵树村搬迁而来,2013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南永二级公路旁、赵家店镇政府所在地,距大姚县城21公里,全村辖5个小组90户316人,村民皆为少数民族,其中彝族44户154人、傈僳族46户162人。
七棵树村位于大姚县铁锁乡金沙江畔,据说因当地土壤少、石头多只生长出七棵黄桷芽树而得名。这里不通电,老百姓依然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常年生活在微弱的油灯下,没有电视可看,更没有可以与外界联系的通信工具,仅有一条修建在陡峭悬崖上的乡村公路,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有人说这里什么都不多,唯有石头多;这里什么都缺乏,尤其土更缺,只要带一捧土到七棵树也都是扶贫;这里什么都缺乏,唯独不缺的是与环境抗争的精神。
村党总支书记李树开,这个铁骨铮铮的傈僳汉子,把改变家乡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己任,带领七棵树村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作了首诗,鼓励村民树立与环境抗争的精神:“山穷水尽羊肠路,爬坡上坎心酸泪,生来活在羊肠路,爬坡上坎莫掉泪,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于是七棵树人在他的带领下开山凿石,背土种地,在悬崖边挣扎,在石缝中求生。然而几代人的努力,终究无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山依旧是那座山,人依旧仍然贫困。
2013年,七棵树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三峡公司将在下游的观音岩建立水电站。县、乡各级党委、政府抓住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机遇,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将七棵树村委会5个小组、90户、316名彝族、傈僳族群众从金沙江畔搬迁安置到赵家店镇紫丘村。
为能使七棵树村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大姚县以“党群共建、和谐紫丘”为主题,认真实施以“支部引领一面旗、服务发展一条心、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工程,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措施,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特色产业发展、群众素质提升、民族团结和谐等工作,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了群众住房、畜圈、卫生间、道路、供排水、坝塘、灯光篮球场、文化活动室、民族特色广场、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同时通过培育致富先锋、流转土地等措施,引导群众新植杨梅、蔬菜、金边玫瑰,发展云岭黑山羊、肉牛、生猪养殖,组织村民就近就便务工等方式,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2016年紫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000多元。
看到一排排的新房,宽敞整洁的村间大道,李树开,这位为使七棵树村民能踏上幸福之路而奋斗了30年的村书记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七棵树村民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沿袭的茅草房、土坯房、锅盖田、人背马驮等落后生活方式,住上了安全稳固、舒适美观的现代小洋房,用上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过上了通水、通电、通路和公共服务配套的现代生活。群众收入从搬迁前的人均不足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元,彻底结束了贫穷、落后、愚昧和“与世隔绝”的封闭半封闭生活历史,步入了富裕、文明、开放、融合的现代新生活。
诸葛营 废墟上立起的希望之路
红色的土掌房、青色的石甬道、齐整的木栅栏、干净的小庭院、漂亮的葡萄架,这是诸葛营村给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
永仁县诸葛营村位于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之巅,距县城22公里,海拔2400米,有79户287人,彝族人口占81%。诸葛营村与三国有很深历史渊源,史料记载曾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这里休整军队、设防抵御追兵后,由留驻兵士建立的村庄,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至今方山诸葛营村上还留有诸葛营垒城墙、孔明洞、烽火台等遗址,这里也发掘过多面汉代铜鼓。解放以来,因海拔高,诸葛营村群众主要种植洋芋、萝卜、玉米,养殖猪、鸡、牛、羊过日子,群众生活困难。
2008年,四川会理发生6.0级地震,一江之隔的方山诸葛营村受灾严重,老旧的房屋在大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塌,诸葛营村瞬间成了一座废墟。
在恢复重建中,永仁县委、县政府对诸葛营村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规划,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重新打造一个全新面貌的彝村,要把它建设成为“省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村”。州民委将诸葛营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重点帮扶打造,县级各部门也积极投入到恢复重建中,给予诸葛营村大力支持。79个县级部门与79户农户结成了“亲家”,他们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把农户的房当作自己的房来盖,同时,还帮助农户出谋划策,购买果苗花木,搞好家庭绿化,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了诸葛营村的重建。
“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诸葛营村的恢复重建创造了奇迹。
全村79户农户全部住进保持了彝族“土掌房”风格的新居,村间道路全部铺设成水泥路,路边立起造型优美的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树木,文体、卫生等配套设施更是让村民感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气息。目前,诸葛营村已有农家乐21个、农家客栈37家,成功推出彝族精品菜系18个。越来越多的人来感受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化。诸葛营村年接待游客达18万余人,日均接待游客达300多人;年实现旅游收入250万元,实现旅游户均收入达3万多元;旅游从业人员达250多人。
特色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了诸葛营村支柱产业,撑起了服务业,也带动了种养业的快步发展。在县旅游局、民宗局等部门的协助下,诸葛营村陆续成立了种养业协会、农家乐管理协会、马匹运营管理协会、特色餐饮管理协会、内部管理理事会等5个协会。村民推选出各方面的能人和各行业的代表来决定村里的大事小情,每年组织活动,评选“民族团结示范户”、“平安家庭示范户”、“环境卫生整洁达标户”、“共产党员户”,评定“农家客栈示范户”、“特色餐饮名店”……走上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歌谣越唱越悠长,传说越讲越非凡,各方干群齐努力,方山旧居走尘埃,诸葛营村展新貌,幸福生活万年长。”正如路旁宣传栏上的这首诗描写的一样,如今的诸葛营村,实现了凤凰涅槃,从地震灾区变成美丽乡村。2013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马豆沟 村企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马豆沟村是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位于武定县狮山镇东南,距离县城4公里,国土面积1.36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全村有农户50户183人,其中彝族30户116人、苗族6户20人、汉族有14户47人,是汉、彝、苗三个民族杂居的村民小组,是一个集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贫困村。
2012年,马豆沟村被列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后,先后整合筹资1800万元,其中马豆沟村本土企业采取以企带村的方式出资400余万元,贷款1000余万元,全村村民通过积极筹劳,完成了进村公路硬化和活动场所建设,新建了水体景观水坝3座,增加库塘蓄水20万立方,新建5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1座,新建民族文化斗牛园和大型停车场,为加快马豆沟村发展奠定了基础。“村企共建”让马豆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马豆沟村的发展,当地的彝族企业家、德昌矿业有限公司经理杨兴德对这个村子的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2008年,德昌矿业有限公司在马豆沟村建厂,工厂主业以采矿、选矿为主。为使村民能有一份固定收入,德昌矿业有限公司职工主要是马豆沟村村民,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目前,共有70名村民在该公司上班,有15名村民在新建的大棚里打工。
德昌矿业有限公司对马豆沟村的支持,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企业用工上,对村容村貌整治、村内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村内人居环境的改善、特色民居的建设等方面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也给予了有力的帮扶。
走近马豆沟,一道墙体屏风迎面而来,上面由彝族、苗族、汉族的人物构成主体,正好是这个村村民的民族成分构成。这幅画表现的就是几个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生活画面。进村公路的右侧是一个漂亮的人工湖,村庄、树影倒映水中,荡漾出一片诗情画意。宽敞纵横的村间道路,具有彝族特色的房屋墙面绘画,一看就知这里就是马豆沟村的彝族聚居区了。而新建的苗族民居则在一个更为宽敞的地方,进入村寨,一排青瓦紫墙的亮丽民居让人眼前一亮。房屋旁边是一个大型的民族文化广场和一个能同时容纳15000余人的露天斗牛场。马豆沟村有5户苗族共20人,是上世纪80年代陆续搬迁过来的,散居在村子周边,生活比较困难。为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马豆沟村小组经过集体讨论,每户苗族群众自己出10万元,不足部分由德昌矿业有限公司负责兜底的方式,把过去散居的5户苗族村民迁移到民族文化广场旁边集中建盖新房,建筑风格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形成了5户民居连成一片的新型农村。
2016年,由于矿产资源的枯竭,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也面临了产业转型等问题,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德昌矿业有限公司和马豆沟村小组制定了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努力打造集生态、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依托旅游开发带动村组经济发展的规划方案。
于是矿山往后退一米,德昌矿业有限公司就将树往前种一米。昔日的采矿区,现在种上了核桃、樱桃、梨等,树下面养鸡、养羊;昔日的矿料场,引进投资建起了能同时容纳15000余人的露天斗牛场;昔日黄灰漫天的矿区,规划成了漂亮的广场、公园,几个洗料坑被规整、加固为人工水池散落其间。有山有水、有树有草,风景如画。
2016年火把节,马豆沟民族文化广场首次亮相,火把节狂欢、万人跌脚舞就在这里举行。2017年春节,马豆沟村又举办了牛王争霸赛、千人长街宴,吸引人的民族文化活动加上优美的环境,马豆沟村正渐渐成为武定人节假日休闲的又一个旅游景点。
白草花村、紫丘村、诸葛营村、马豆沟村的变迁正是我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来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2013年以来,全州投入民族专项资金3.01亿元,整合各类资金57亿元,着力打造“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精准脱贫、跨越发展”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楚雄州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增收渠道得以拓宽,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群众素质得到提高,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保护,民族团结和谐进一步巩固。全州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繁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