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基础 建产业 促和谐 楚雄州以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4/3/24

曾因山林纠纷引发激烈矛盾冲突的武定县狮山镇西和村,如今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活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多年来,楚雄州紧扣“打基础,建产业,促和谐”这条主线,矢志不渝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腹地,境内居住着汉、彝、傈僳、苗、傣、回、白、哈尼等26个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居住状况。2009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楚雄时提出,要把楚雄州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州委、州政府认真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多年来,州级财政安排民族民族机动金按10%递增,到2013年达到了1500万元,今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达到了2100万元;在民族机动金中,继续每年单列民族事务费100万元和 7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100万元。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向示范区倾斜,重点解决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整村开发、新农村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资金。2013年,全州共整合各类资金12.2454亿元投入示范区建设,为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武定、永仁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6个示范乡镇建设正有序推进,97个示范村、134所示范学校、4个示范企业已经建成。

“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和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坐落在楚雄市紫溪山脚下的紫溪彝村,十年前,村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多村民都住在破旧的房屋里。然而今天,村子变成了有名的特色旅游村,村民们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村民李德秀说:“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你看着小洋楼的提升改造用了20万,我家就只出了6万,政府给我们补助70%呢。”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乡村面貌逐步改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群众观念有所改变,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在示范创建中,楚雄州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经验、示范全省”的创建工作思路,制定了《实施示范区建设112示范点创建工程方案》,确定1个县、10个乡镇、20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帮扶、先行先试, 着力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点。省级示范县武定县三年规划投入资金3.8484亿元,目前,已整合资金3.11亿元,投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大姚县赵家店乡规划了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植和民族文化提升三个类别37个项目,规划投入资金5254万元,2013年已投入资金3987万元,实施项目2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建设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永仁县根据县情,集中规划建设5个示范乡、8个重点村、24个县级示范村、3个示范企业、7个示范单位、1个示范社区、3所示范学校,一次规划投资10.5亿元,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

“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近三年来,全州共投入扶贫资金32.41亿元,帮助20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州平均水平。楚雄市苍岭镇马石铺村民小组,汉、回、彝三个民族和睦相处,彝族向回族学习奶牛、肉牛养殖、果树栽培等技术,回族也学彝族手工刺绣、优质水稻栽培管理等术,生动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增添了神奇的魅力,倾力打造“恐龙文化、元谋古人类文化、彝族文化”三张名片,努力建设滇中文化新高地。州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文艺精品创作展演“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万元、农村文化惠民专项资金400万元、抢救性文物保护资金11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资金52.92万元,为全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州委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交流机制,注重基层民族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少数民族青年,从2002年开始,在公开招考公务员时专门下达50名专项指标定向考录少数民族公务员。在公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民族乡和民族聚居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应达二分之一。目前,全州有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305名,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28.8%。

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民族教育、繁荣民族文化,楚雄州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安康。2013年,全州生产总值达632.5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40.5亿元、5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7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