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备手电、胶鞋、雨具,自行交纳伙食费和住宿费,至少为驻村村委会、村民小组或群众办1件好事、实事”,怀揣着这样一份通知,8月28日上午,10县市委专职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及州属12个党(工)委书记启程前往武定县插甸乡开展驻村入户。
下午3时,戴上鲜艳的党徽,33名参加实践活动的党员领导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分为五组被分配到插甸乡下属的五个村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调研思考、深入民情恳谈”将是他们一天的主要活动内容。
听:从基层声音里了解“插甸经验”
插甸经验,树起了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的标杆。插甸经验到底是什么、收到了什么实效?课题来自基层、答案也在基层。
在增益村委会活动室里,村常务书记和村组干部群众正在为七名参加体验活动的党员,上关于“插甸经验”的一课:
来自省委组织部的挂职常务书记李凌总结了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出的插甸经验:“树起了一面党的旗帜,搭起了一座党群、干群之间的桥梁,创新了群众工作、党建扶贫促发展两个新模式,着力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导致基层党组织影响力不强、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致富增收路子不广两个问题”。
村委会主任李绍德对于插甸经验的成效最有发言权,他说:“老百姓不懂‘四群’教育,他们只认党的干部愿不愿意坐下来听听农民的心里话、真心实意帮助乡亲们办些实事,通过‘四群’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村民们真正是心服口服,现在党组织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信了”。
在增益村群众的口中,我们听到乡亲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插甸村干部的口中,我们听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驻村干部的口中,我们听到党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认认真真抓落实”。
插甸经验,在这些简单的片段和话语中得出了答案。
看:在田间地头间体味“党群关系”
不能体会群众的辛苦,就不可能真正和他们成为朋友。
恰逢古普村委会收获的第一天,在村里的辣素椒烘烤房,几名女干部忍着扑面而来的“呛”味,与村民们一起将一大堆辣素椒装盘放上烤架。作为“催泪弹”的提取原料,辣素椒的辣劲自然可以想象,但大家在咳嗽声、喷嚏声中没有一丝怨言和退缩。
增益村村民杞继禄家的地上,也是一幅快乐劳作的场景。“整点‘猫盖屎’就可以了,不然种子拱不出来”,排沟、放豆、盖土,大家默契配合着为老杞家点豌豆,间歇交流着农耕经验,了解主人家的生产生活情况。
淋雨不去躲、出汗不顾擦,驻村的干部们走进田间地角,帮助群众除草、割葱,自掏腰包凑份子看望老党员,协调资金为当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谋划着怎样帮助老乡们收入再多一点、发展的步子再快一些……大家体会到了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快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真正了解了群众的辛苦和他们的需求,能设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出主意。
思:在本职工作上体现“党的宗旨”
到群众中听真话实话,摸清群众所思所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夜幕降临了,大家分头到一家一户住下来,开展民情恳谈。劳动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欢笑在一起,让群众对这些党员干部从陌生、敬畏向熟悉、亲切转变,掏出了“心窝子”,说出了“心里话”。留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民情日记上一篇篇认真的记录,带着更深层面的感知与思索,大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插甸村委会依纳格村农户家中,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能问起了孩子们上学时“营养餐”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孩子们都吃上了,一个娃娃一天三块钱,孩子们都的身体都变结实了”;
在古普村王文英家中,州卫生局党党委书记、局长钟继红与家中80岁的老父亲攀谈起来,“平时身体给好,乡村医生怎么样,有没有参加新农合”;
“插甸村村容村貌非常不错、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后续管理非常好,我要把这些经验带回姚安进行学习推广,加强姚安的新农村建设”,姚安县委副书记王若舟这样讲。每个组都有为民办事新举措,每位干部都有真情留在农户中,群众笑了,干部们笑了……
“少发文件多下村、少开会议多入户、少坐汽车多走路、少说空话多办事”, 深入田间地头,接地气、听民声,一天下来,大家真正体会到了一位乡土作家笔下的“插甸经验”。 在实干中学、在学中实干,学习“插甸经验”的目的意义,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