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火情 两岸心——2013台楚两地文化交流演出记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3/9/11

“走出去”,让彝州以外的更多人领略彝族艺术的魅力,这是彝州打造艺术精品的现实路径。2013年,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专题音乐会又一次将这种境界推向了高潮。

继2011年在台湾掀起一股彝风彝韵热潮之后,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再次接受台湾桃园乐友丝竹室内乐团的邀请,于8月15日至23日在台湾东部的花莲县、北部的桃园县,完成了为期9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

著名作曲家周成龙曾任上海民乐团副团长,楚雄州彝族音乐的向外推广,他功不可没。台湾、楚雄两地的音乐文化交流,与他的牵线搭桥密不可分。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与台湾桃园乐友丝竹室内乐团,在周成龙等人的“牵线”下,因音乐而结下了不解之缘。自2011年以来,连续三年联袂打造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云中火把”、“乐友风华”、“云火再现”系列音乐会,精选上海、云南、台湾三地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在海峡两岸展示不同地域民乐精品,推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彝州楚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远醇厚,享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誉;宝岛台湾风情浓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甚佳。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互访,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促进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为推动文化艺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楚雄文化交流赴台演出团团长、楚雄州政府副秘书长阮建文在台湾的讲话,一席话,道出了两地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

2011年,楚雄民乐团第一次受邀到台湾演出,这是云南楚雄彝族音乐首次在台湾“亮相”。很快,来自彝山的美妙声音,倾倒了台湾观众。这次演出,为当地民众打开一扇了解楚雄彝州、探访东方人类发祥地的窗口。

架起的桥,当然要人来人往才显其价值。2012年,桃园乐团回访云南,在昆明、楚雄演出两场,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台湾风情音乐作品,也让大陆观众领略了宝岛风情。12月,周成龙先生及桃园乐友丝竹室内乐团曾武星团长、首席指挥毛佩蓉等一行,受台湾花莲行政负责人夫人徐榛蔚女士邀请到花莲进行民乐访问交流,顺道拜访了国家文化薪传奖得主林道生先生,双方相谈甚欢,共同观看了美仑中学民乐团的演出。期间,对楚雄彝州、对彝族音乐甚为了解的周成龙介绍了楚雄民乐团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同台交流演出的想法,得到徐榛蔚女士、林道生先生的支持。在这些人士的牵线搭桥下,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与花莲县文化主管部门达成了两支乐团在花莲共同合作演出协议;这一文化交流计划同时得到了桃园县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最终,“云火再现”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得以实施。

“一群乐之精灵,浓缩彝州千古风情;一道精品大餐,凸现神秘彝族特色。”时至今日,许多楚雄人还不会忘记,几年前,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一台名为《云中火把》的音乐会,闹红了大上海,也让久居闹市的上海人,品尝了彝族原生态音乐的美餐。“云火再现”意思为“云中火把音乐会再现台湾”。

2013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云火再现》专题音乐会共演出四场,首场及第二场分别于8月16日、18日在台湾花莲县寿丰乡和花莲县演艺堂进行。时值台湾原住民一年一度的丰年祭节日庆典期间(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全台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欢乐的节日氛围。

花莲县寿丰乡演出当天,开场之前,在炙烤的高温中,当地阿美族青年男女身着民族盛装,欢歌齐舞,从剧院门口的柏油马路舞到剧场观众席,以盛大的礼仪,欢迎来自大陆的贵宾。精彩的迎宾表演,让楚雄的所有演职人员近距离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歌舞文化。音乐会还未开场,民族音乐的盛宴,就已经开始。随后,音乐会在台湾作曲家卢亮辉创作的合奏《客家歌谣联奏》的旋律中拉开了序幕。两团演奏员在舞台上不分彼此,亲如一家,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把传统客家小调优美动人的旋律和热烈欢畅的情绪演绎得恰到好处,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器乐、声乐节目一一得到展示,无论是葫芦丝演奏,还是彝族三弦与乐队《一把抓》、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及彝族民歌《阿惹妞》等节目表演,独奏、独唱者充满激情,乐队伴奏主次分明,声部和谐,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反响。每当节目表演完毕,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花莲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陈淑美女士、寿丰乡行政负责人张怀文女士到场致欢迎辞并观看演出,寿丰乡各村行政负责人、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及当地民众近千人观看了演出。

台湾转业军人赖宗烟曾任连江县县长等职,这位身材魁梧的老军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将军”。从寿丰乡演出开始,赖宗烟就到现场观看助威,一直到演出结束。彝族音乐的魅力,深深地感染了他。在他看来,大陆来的“亲戚”,就是该好好地陪陪。赖宗烟身兼花莲县书法协会、美术协会、青溪新文艺学会会员等多项社会职务,演出期间,他挥毫泼墨题字,赠与艺术团的朋友表达心意。

在花莲县演艺堂的演出中,演出阵容由楚雄民乐团、曲靖环宇艺术学校、桃园乐友丝竹室内乐团、花莲美仑青少年国乐团共计100多名演职人员共同参与,开场曲是全球首演的周成龙老师的作品《五彩森林》,乐队在首席指挥傅沛华老师的引领下,时而细腻抒情,时而气势磅礴,将观众引入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小闷笛独奏《悠歌》、小三弦齐奏《阿苏召》、小二胡与乐队《左脚调》展示了彝族特色乐器的魅力,原生态的音乐元素成为一个个精彩看点,观众席鸦雀无声,大家静静聆听,用心感悟音乐的意境,通过音乐了解云南,认识楚雄彝族音乐文化。而由花莲美仑青少年民乐团演奏的《丰年祭》,表现了台湾原住民在每年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中唱歌跳舞,感谢神明赐给他们丰收的欢乐场面。一首由花莲作曲家林道生先生以阿美族民谣为素材创作,他的儿子林恒毅担任指挥的《花莲港序曲》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音乐会在《再会怀念歌》抒情怀旧的歌声和乐曲声中结束,全体观众跟着旋律击打着拍子,台上台下互动交融,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花莲当地报刊《更生日报》分别于8月17日、19日对这一演出盛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8月22日晚,桃园县平镇市社教馆门厅摆满了乐迷们送来的花篮,把演出现场装点得美丽如画。这里是台湾的北部,在这里的演出算是“第二阶段”。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五彩森林》开场,整个乐队经过前两场的磨合后更加默契,各声部错落有致,相互交织,用音乐表现出了森林的寂静、万物生命初醒以及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楚雄民乐团带来的全新作品直笛独奏《彝家山寨的春天》,描绘了彝家山寨风光旖旎的春色;彝族民歌《我从彝山来》大气恢宏,用写意的手法表现了千里彝山动人的美景;《大山之路》用歌声传情达意,表达了彝家人的梦想。这些充满浓浓彝家风味的作品精彩纷呈,受到观众的喜爱,雷鸣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压轴曲《五朵金花》根据同名电影题材创作而成,描写出白族青年为爱情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歌颂了爱情永恒与伟大。当优美的旋律演奏完毕,热情的观众不断鼓掌,久久不愿离去,高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观众的热情让演奏员们再次返场加演了两首乐曲,使观众过足了音乐瘾。演出结束,楚雄团向桃园团赠送了代表吉祥如意的彝族荷包,感谢台湾乐友的支持和配合。热情的乐迷纷纷涌向前台为演奏人员献花,交流、合影留念,表达对音乐会的喜爱和对乐团演奏员们的留恋之情。

8月23日晚,龙潭乡客家文化馆的最后一场演出,虽然开演前下着倾盆大雨,音乐厅依然座无虚席,桃园及台北地区音乐界和部分社会知名人士到场观看演出,晚会还吸引了7位家乡在大陆的原国民党退役军人和当地云南同乡会的许多成员前来观赏。在欣赏了当地客家民俗表演之后,音乐会正式开始,丰富的演出曲目、高标准的演出效果,让现场掌声雷动,特别是葫芦丝乐曲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熟悉的旋律,更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勾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演出结束,几位老人激动的说:“我们在台老兵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诚挚欢迎2013《云火再现》的演出,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音乐创作与演出透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仙乐飘飘处处闻,让所有的人因为音乐而发现花莲、记忆花莲。”花莲县县长傅昆萁的讲话,虽是代表花莲人作的欢迎辞,也是两地音乐工作者想表达的共同心声。 这次用音乐搭起的文化交流之桥,个中收获的当然不仅仅是几场演出。

首先,文化交流为两岸民众提供了深层次沟通交流的机会,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培养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在这次演出中,同台合作演出的有大中学生、台湾原住民、客家人及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音乐的感染力和近距离的交流,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大陆、了解大陆。除此而外,赴台文化交流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省、州党委、政府关于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有效地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对扩大和提升云南、楚雄彝州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展示云南、楚雄良好精神风貌和形象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8月17日,花莲县文化局宴请云南来的客人。席间,大家互相“拉歌”表达心意。起初,楚雄艺术家们给台湾的朋友一一演唱彝族的酒歌,天籁之音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随后,大家觉得,既然是双方互相增进友谊,就要有更多有共鸣的东西。于是,楚雄州民乐团团长姚芃及寿丰乡女乡长带头唱起了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接着,大家一首接一首的歌曲,把两岸音乐人的友谊推向了白热化。一直跟随服务的花莲县文化局工作人员邱女士激动得哭出了声,大家还以为她受了什么委屈,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激动使然……

当然,从音乐文化本身而言,这次文化交流通过聘请国内著名作曲家周成龙先生为音乐总监,指挥家傅沛华先生担任首席指挥,对弘扬和宣传彝族音乐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两位老师不辞辛劳,多次到楚雄民乐团对乐队进行指导、细排,提升了演奏员的演奏技巧和整个乐队的合奏水平;在楚雄与桃园两团的合作演出中,通过业务上的不断切磋磨合,使两团的技术、技巧更加全面,大大提升了乐团的综合实力。另外,合作演出的曲目汇集了两岸三地作曲家创作的经典作品,让楚雄民乐团既有机会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也把彝族音乐推介出去,丰富了上演乐曲的风格和数量。同时,2011年、2012年的演出光盘已经出版发行,成为楚雄彝州对外文化宣传的一张名片。

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是无限的,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是巨大的,文化交流是联络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方式。台楚两地音乐文化交流,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两地艺术家们均表示:希望这样的交流继续沿袭下去,增强两岸互信,共同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云火情,两岸心。2013,一个音乐引起的故事,萦绕在台楚两地的山山水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